它们视力佳,能在100多公里的时速下快速锁定昆虫,当食物匮乏或大脑需要放松时,它们就在空中休息降低消耗。
北京雨燕具备“半脑慢波睡眠”的能力,即一半大脑睡觉时,另一半大脑就工作,当睡觉的一半大脑睡足时,再互相交换,真正做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互不影响。
鸟类专家研究过,当北京雨燕在睡觉前,它会拔高飞行高度,此时张开的翅膀停止扇动,尾巴几乎呈闭合状态。
这样做,平衡性会受到影响,也会缓缓地往下落,但一对大翅膀足以支撑它一半的大脑睡一个好觉,之后切换另一半大脑睡觉时,再拔高高度来完成睡觉。
所以,北京雨燕在空中睡觉时,几乎全依赖翅膀,枕着翅膀睡觉,不负盛名。
作为候鸟,北京雨燕越冬的方式非常有个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和司马迁认为,志在千里的天鹅和大雁,是燕子和家雀所不能比拟的,从此燕子背负了上千年的“无志”标签。
这时,燕科鸟类表示不服,再不济,它们也会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有些到海南,有些到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怎么也有上千里了吧!
此时,北京雨燕站了出来,作为和北京城相伴了几千年的特有物种,它十分有个性,不就是越冬嘛,要玩就玩大的。
起初人们发现,一般在8月初左右,北京雨燕就不见了踪影,人们好奇它们去了哪里。这时,鸟类学家采用环志、卫星定位仪跟踪它们的迁徙路线,奈何它们体轻,卫星定位仪太重,结果还没飞出北京城就落地了。
直到2014年中国观鸟会通过安装“光敏定位仪”的方式,才在2015年春天解开了谜底。
31只北京雨燕作为第一批,它们在安装0.65g的光敏仪后,从颐和园八方亭出发,时隔一年,回收了13只。
通过定位仪的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北京雨燕先飞内蒙古,再一路向西,沿着天山北麓到达中亚地区,然后穿越阿拉伯半岛, 之后在刚果、里海降低速度补充能量,最后到达非洲南部的南非和博茨瓦纳交界的卡拉哈里公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