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挖掘机模式的鼹鼠
图片来源:baamboozle.com
不过,也有群居的专业打洞民族,这就是非洲的裸鼹形鼠。裸鼹形鼠每几十只一群生活在地下,体长不到10厘米,掘出的洞穴隧道总长却可达3~5公里!
洞穴为裸鼹形鼠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生活,也让它们几乎丢掉了毛发和视力。图片来源:thoughtco.com
由于地下的植物根茎足够吃,裸鼹形鼠几乎一生都呆在洞里,体表毛发变得稀疏,呼吸系统也适应了地下的缺氧环境。高度的地下群居生活,还使它们演化出了类似“蚁族”的社会结构!每个裸鼹形鼠群,都有一只“女王”和几只“王夫”专门繁殖后代,其他成年个体则担任“工鼠”和“兵鼠”。
风餐露宿的豪放派
用巢穴保护自己,只是动物的防御策略之一。身材渺小的昆虫和蛙类、蜥蜴,大多还是依靠仿真度极高的保护色、拟态来躲避捕食者,休息时随便找个地方藏起来就行了。
大型哺乳动物则靠速度、力量以及良好的体温调节能力来保证安全,只有少数情况,比如熊在准备冬眠时才会临时找洞。
河马这样的大型动物,不但不需要巢穴藏身,还会高调地撒尿拉粑粑标示领地。图片来源:cracked.com
不筑巢的另一个理由,就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生活方式。
除了寄居蟹、石蛾幼虫等把巢穴背在身上的另类,巢穴通常意味着一个固定的家。然而为了最大限度获取生存资源,许多动物要么四处游荡,要么定期迁徙,没必要花力气去建一个临时巢穴。哪怕它们的祖先本来是穴居的,一旦选择了流浪生活,它们也必须忘记“家”的概念。
游猎生活的行军蚁,就抛弃了蚂蚁家族传统的巢穴。动辄数百万、数千万只的行军蚁群,白天游猎,夜晚扎营。扎营时工蚁们就用身体相互铰接,形成一个“蚁团”,将血肉之躯作为巢穴,拱卫蚁后和幼虫。当黎明到来时,整个蚁团像春天的冰雪一般消融,群体再次转为运动模式,奔向下一片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