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到春夏之交,在泉城的南山大佛头一带,也可听见空中传来一阵“布谷-布谷”的鸟鸣声。其声嘹亮,悦耳悠扬,只闻其声多不见其鸟。正疑惑间,忽见天空急速的掠过一两只像是斑鸠但尾巴长长的鸟儿,那咕咕声也渐渐远去了。
是它吗?
这正是杜鹃,也叫布谷鸟。它还有子规,杜宇,鶗鴃(tí jué)等别名。杜鹃科鸟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区种类尤多,喜好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
此鸟很胆怯,往往你只听见它叫,很难看到其形。这鸟在北方济南很少见,但这些年比以往更多地听到了它四声一顿的奇特叫声。
“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民间把它的啼声拟为“布谷布谷”“早种包谷”------含有劝农、知时、催春降福等正面意义。
相传杜鹃是古代蜀王杜宇(即望帝)死后的化身所变,杜宇在位时勤于施政,深得蜀地人民崇敬。后让位与人,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日夜啼鸣。文人又把其声似作“不如归去”
李白有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它那"惯作悲啼"的鸣叫,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尤其是唐宋以来文人墨客曾大作诗词文赋,吟咏诉冤以自拟,杜鹃啼鸣成了一种哀伤、至诚、悲愁的象征-----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都以杜鹃之啼,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皆为红色,古人就拟作为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唐诗曰:“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杜鹃在中国文学中有着如此独特而又美好的传统寓意,一般多是正面的宣传,负面的很少。
我也曾闻听到这种鸟不仁义,尤其在西方,这鸟的名声一直不大好。至于怎么个不好,怎样个鸠占鹊巢,没有见过实际的影像资料,国内也好似忌讳揭露,我便和大多数的国人一样也就不以为然。
直到有一日在家观看科教频道译制片时正好播放到杜鹃孵卵寄生特性,才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脑海中立马颠覆了以往的凄美形象,一直以来的虚幻美感。这家伙竟然欺骗了国人千百年来的惰性思维,尤其是中国文人诸多臆度的一厢情愿——说白了,它就是个十足的骗子。手段恶劣、残忍,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真真令人吃惊。
原来所知道的杜鹃只是在苇莺、画眉、刺嘴莺、知更鸟等其他雀类窝里下蛋,自己偷懒不做窝,不孵卵,不养育子女而已。看了视频才知道,杜鹃在下蛋后为了混淆原巢主人的视觉,还狡猾的移走宿主的一个或更多的卵,以免被宿主看出卵数的增加。它把原巢窝里的鸟蛋叼走毁掉,用自己的蛋来偷梁换柱,取而代之;每年产卵两到十个不等,在每个巢窝里只放一枚;在它飞翔欲占窝的时候,还喜欢模拟鹰隼的捕猎姿态,狐假虎威地吓跑守巢的其它小鸟。
成鸟如此混蛋,谁知它的后代雏鸟更加混蛋——这个雏鸟刚刚被“养母”孵化出来时,不知感恩反而恩将仇报,把宿主的子女一一*害,独占雀巢,独享养父母的孵化和哺育。原来禽鸟类也有如此损人利己的乖谬行为,真真令人震惊。
电视画面上,那忘恩负义的杜鹃雏鸟,刚刚孵化而出,乳臭味干,羽毛未长,大概眼睛还未睁开吧,就凭着本能把身边宿主的鸟蛋一一推出巢外。如果是这个坏蛋后出生,已有宿主的雏鸟先期孵化出来,这家伙也毫不客气的把那些雏鸟背起来,摔出鸟巢。这简直是扼*!赤裸裸的犯罪,看到这惊人的一幕不能不令人憎恶。
世界上怎么还有这种恶鸟,陷害了养父母的亲生子女,痛下*手毫不留情;一边还冒充亲生的,享受养父母的哺育。直到长大至三四周后,那身体都大于养父母七八倍了,还在舔着脸张嘴嗷嗷待哺,难怪在西方有“恶鸟”的臭名。
而那些傻乎乎的养父母却懵然不知,孩子都这么大于自身的数倍了,难道还看不出来?还在殷勤的回家喂食。这些可怜的鸟儿哪儿会想到,它们正在哺育一个亲手谋*了自己孩子的*人犯,让人啼笑皆非!哪有这个道理。至此,杜鹃鸟的形象在我的心里轰然崩塌。
尽管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西方达尔文等博物学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我还是不能接受这个家伙所犯下的罪行。
现在想来,杜鹃鸟那四声一顿的奇特鸣叫未尝不是和它恐吓孵卵巢的小鸟有关,在我脑海里则幻化成了“呵呵-呵呵”阴谋得逞后的洋洋得意声了。
其实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动物志》中就不客气地写道:“杜鹃在群鸟中是以卑怯著名的”。唐代杜甫其实也知道这种鸟孵化的行径,诗中就有“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之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书中道:“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既然如此,为何杜鹃在中国的文学和民间中还是苛责声很少见呢?我想,应该还是知道真相的明白人太少了。糊涂者多,一知半解的多,随声附和者众矣。尽管科学和文学作品有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但科学和迷信、愚昧是决然不同的,是不能混淆的。该明白的还是要明白,该知道的还是要知道,不能作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状。客观真实的事实绝不能被假象和臆度所掩盖,这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不过尚可欣慰的是这种鸟还算是益鸟。
杜鹃虽然育雏习性不好,但它是著名的嗜食松树宿敌——松毛虫的鸟类。要知道松毛虫是许多鸟类不喜欢吃的害虫,而杜鹃却偏喜其美味。据说有人观察过,一只杜鹃每小时能捕食100多条松毛虫。不知确切否?另外,杜鹃也吃其它的农林害虫。
嗐!这也算是一种将功补过吧。
(注:以上图片来自网上)
壹点号文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