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出征)
秦之先祖与西戎相处,受到西戎文化、风俗影响,所以《史记》说“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秦被中原诸国视为戎狄。秦偏居西陲,建国封侯也都比较晚,春秋时期与中原之国的来往也较少,在文化上可能落后于中原国家,常常受到歧视而被称为“夷狄”。
《战国策》中记载秦如虎狼贪得无厌的材料也十分常见,如《赵策四》“齐将攻宋”章云:“夫秦人贪。”《魏策三》“秦败魏于华”章:“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虎狼”之称是秦国专利,东方六国全部称秦为“虎狼”,而六国之间却从不这样称呼,秦也从没称呼过其他国家。
(灭六国之战)
战国晚期,东方各国曾试图联合组织多次对抗强秦,最典型的就是“合纵”运动。合纵各国 “今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
东方六国联盟不是一个真正稳固的联盟,六国与秦之间有和有战,他们彼此之间也是和、战不断。但有意思的是,只要东方国家和秦国发生战争,“虎狼之秦”这个词就会被提及。
秦国在秦孝公上台后,执行了法家思想,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形成了和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一种全新法家治国体系,在东方国家看来,秦国具有“刻薄寡恩”、“尚首功”、“虎狼之国”、“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的特征。秦国是种以法治为基础的国家,而东方各国则较多的保留了周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东方六国认为秦是 “虎狼之秦”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国缺少严格的宗法制,施行的是功利性的军功封爵制,任贤而不任亲的做法也比东方各国鲜明,所以六国人在斥骂秦国时,说秦是: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
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意识形态上以法家思想为一统,儒家、墨家在秦国都没有市场。所以在秦人的功利主义十分明显,《荀子·议兵》说:“秦人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
(秦始皇)
秦的文字和东方六国的文字有着明显的差异,秦人的宗教与东方国家注重崇尚祖宗神的特点也很不一样,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差异有着强烈的对抗性,很难被东方六国所容纳。
六国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但文化上的冲突和对抗并没有消解。秦统一天下后,迫不及待的对东方六国的文化施行压制与征服,包括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律令,“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各种措施,从文化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以秦文化取代、消灭六国文化的文化征服措施。”
(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六国后,对关中和关外实行不同的政策,将天下兵器聚之咸阳加以销毁,把六国富豪迁至关中咸阳,《汉书·地理志》载:“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十六。”
这种压制和征服引起了关外地区的强烈反抗,秦始皇东巡,在博浪沙遭到张良的狙击,正是这种反抗的体现。秦末陈胜起义爆发后,“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起义者以六国名义号召天下,可见秦统一后,各国反秦情绪依然一直都没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