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国内科研机构花20年培育的猕猴桃优质品种“金桃”命运的报道
另一方面,是缺乏科学管理。
在中国,猕猴桃一直是山里的土特产,并没有大规模的果园种植。
被当做经济作物试种,还是1978年从新西兰引进“海沃德”开始起步。
此时,新西兰奇异果早已经登陆欧美市场,成为人工选种栽培的成熟商品。
佳沛掌握着新西兰80%以上的猕猴桃,他们和果农的关系,更像是一个超大的合作社,从始至终都有着科学明晰的标准。
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早已完成了标准化和流水化作业的升级
实验室培育出的猕猴桃品种授权交给果农,由果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种植、管理和采摘。
新西兰果园规规矩矩、整整齐齐,树枝呈“鱼刺型”和“牵引型”,花期授粉采用机械授粉,生长的果实整整齐齐,采摘果子也需要达到规定的标准。
这就是新西兰猕猴桃树体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但这个景象,在国内绝大多数果园里是看不到的。
国内猕猴桃产业从一开始就缺乏统筹规划。
中国猕猴桃品种众多,适合的气候和生长环境也各不相同,各地自己的选品自发选育,从源头上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更别说有能叫得响的猕猴桃品牌了。
经历了上世纪末10年和2008-2016年的两轮快速增长,中国的猕猴桃种植和产量双双占据全球第一,但同时无论从行业统筹到种植管理、品质和品牌建设,也都因为急速扩张,而让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另外,就是对利益回报的短视。
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种和品牌,也就意味着给“劣币驱逐良币”提供了市场,意味着消费者选择国产猕猴桃的过程,更像是开盲盒。
2014-2019年,国内猕猴桃主产区的收购价格一直走低,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
国产的猕猴桃之所以不被消费者认可,正是因为有许多“放烂不软口味寡淡”的“早采果”。
被坑过的消费者,面对国产猕猴桃,很难有信心再次说服自己。
这个问题出在哪里?
其中,既有无良种苗商以次充好坑害果农的原因,也有部分果农短视,为了提前上市卖个高价提前采摘的原因,还有缺乏品牌带来市场混乱的原因。
再一个,种植的品种过多,甚至一个县就种了多个品种,给消费者带来的认知错乱。
人们尝到好的品种,就会说这个地方的猕猴桃好,如果尝到不好的品种,又会说这里的猕猴桃不好。
这无疑就给消费者选择国产猕猴桃带来了困惑。
“早采果”让消费者对国产猕猴桃充满了不信任感 图片是某个买过猕猴桃被坑的人在朋友圈的吐槽
100多年间,中国的猕猴桃命运跌宕起伏:
被西方“植物猎人”带去海外变成了奇异果;我们自己培育的优质品种被“贱卖”;如今国产猕猴桃“大而不强”的窘境。
这些经验教训都值得总结。
我们拥有天赋的资源,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猕猴桃种植产业也曾经是许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这些都是中国猕猴桃产业不能“躺平”的优势和责任。
祝福国产猕猴桃,多一点自己的优质品种,早一点出现响当当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