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主体自沙岩山崖凿成,细微部位由泥和干草的混合物造成,铺上灰泥表层,表层用绘画突显脸部、双手及袍的折叠处。佛像手臂下半部由同样的泥和干草的混合造成,并以木架支撑。
脸部上半部相信是以巨大木面具造成,在照片中见到的多行洞孔就是那些用以稳定外层灰泥的木栓的空位。
(被毁之前的巴米扬西大佛和法国考察队)
山体包含着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大佛被毁之前,石洞中终年居住着世界各地前来朝拜的佛教信徒以及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僧侣,最多时可达500人。
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间,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讲经,信徒则围聚在佛像前聆听。原来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扬声器,讲经者的声音可被放大数倍,清晰地传到听众耳中。
巨佛从哪来?佛像主要起源于两个地区,一个是印度的秣菟罗地区,一个是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犍陀罗地区。从佛教美术的角度看,西大佛跟印度秣菟罗地区的佛像非常接近。
秣菟罗地区的佛像头部较大、胸肩部体量较大,衣服显得比较薄透,衣纹从左肩走向右肩呈U字形,在两腿中间再次呈现U字形,用绳索和木桩在岩体上塑造,极富装饰性。西大佛和笈多秣菟罗风格的佛像非常接近。
左:巴米扬西大佛 右:印度笈多佛像
西大佛的天井上有大量的壁画,很可惜,早期的时候大部分已经脱落了。根据残留的一些痕迹,可以看得出来它上面描绘了大量的飞天菩萨,但最中央的位置是脱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