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几乎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早在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龙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作为一种神物来崇拜,但当时的龙并非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这个样子,如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存在有各种不同形态的龙。
红山文化 的龙
伴随着商周时期的国家统一逐渐有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下,龙的历史形态从多元发生的原始龙走向了初步综合的夔龙。
夔龙是中国龙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起源。这一时期的龙张牙舞爪、虎头,头上有柱状角,没有耳朵,没有脊鳍,没有胡须和翼鳍,张着大嘴,甚至吐舌头,身上的脊鳍做成方齿状,鳞片为菱形和长方形,或以“回纹”装饰,商晚期时出现了四肢,但足只有三趾,有些龙面还抽象为所谓的“饕餮纹”,如1959年在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的龙纹觥,像鳄鱼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头上有柱状角。又如1964年陕西城固五廊庙出土的镂空龙纹钺:龙为走兽状态,张口呲牙吐舌,身上有圈状图案,以示鳞片。
1959年 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的龙纹觥,
到了战国和秦代,龙的身躯线条开始变得流畅,不像以前那么生硬,形体明显呈颈细尾细的流线形,像鳝而有足。但龙的鳞片和脊鳍比较简化,多是用一节一个“丙”字形文饰来表示,龙的四肢明显伸长,像一种灵兽,有角,但还不是鹿角,这一时期的龙仍然没有耳朵、胡须和翼鳍,足还仍然是三趾,如出土的秦代砖刻上的青龙。
出土的秦代砖刻上的青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龙头上的角开始出现分叉,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的六龙云车,龙角似鹿,腮部出现髯,前肢有翼鳍。
此后经发展和演变,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龙“三停九似”的形象才得以定型,如南宋罗愿在《尔雅翼.卷二八》就提出了龙的九似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