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服是为了保暖遮羞、修饰身体,然而这只是衣服最基本的功能。
在古代,衣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符号功能。
衣服的符号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财富地位和权力的标志。
比如,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黄色,这种黄色并非我们现在电视里看到的明黄,而是偏向红色的赭色。
从唐代开始,官场上用衣服的颜色来区分官员的等级。比如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四品、五品穿红色,所以人们通常用“朱紫”指代五品以上的官员。
第二,可以用来标志身份或者生活状态。
就拿军服来说,在汉代军服的颜色是红色,南朝是绛红色,唐代是黑色。
第三,还可以表明个人的社会等级和相对关系。
比如古代丧服的服饰,就具有非常严密的等级区分,跟死者亲疏关系不同,穿的衣服也不同。
对于衣服的材质,人类最开始穿的衣服是动物的皮毛。随着文明的进步,皮毛逐渐被丝麻等人工纺织品所取代。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服饰面料,也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但是丝绸一般比较贵,普通人穿不起。所以,古代普通百姓的服饰以麻布为主。
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布料是棉布,但是棉布流行较晚,直到宋元时代,才开始出现。北宋时期,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开始种植木棉,到了南宋,木棉继续向江南推广。
到了元代,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相当可观,所以这个时候,棉布逐渐在服饰的布料中展现优势。
但是直到明代中期,丝、麻、棉还是呈三足鼎立之势。
在传统时期,个人的穿衣风格并不能随心所欲,什么身份的人应该穿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之下该穿什么,都是有礼法规定的。这就是服制,也就是穿衣的制度。
服制的规定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等级,从皇帝到庶民,在不同的礼仪场合穿不同的服装。
另外穿衣服讲究上下有序,其实就是要讲究尊卑,地位越尊贵的人,服饰越繁复贵重。
不同朝代的服装是不一样的,比如汉服和唐装不同,宋装和明装也不同,即便是一个朝代内部,服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