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参加茶话会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古代衣服的讲究有哪些

首页 > 时尚 > 作者:YD1662023-11-24 09:12:13

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建党一百周年选出的百位中国功勋书画艺术家之一。

古代参加茶话会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古代衣服的讲究有哪些(1)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还被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等荣誉称号。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古代参加茶话会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古代衣服的讲究有哪些(2)

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原文】

籝①,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②。以竹织之,受五升③,或一斗④、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籝,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⑤。”颜师古⑥云:“籝,竹器也,容四升耳。”)

【注释】

①籝:竹编的筐或笼子。

②筥:竹编盛物器具,圆形。

③升:唐时一升相当于现在的零点六升左右。

④斗:十升为一斗,唐时一斗相当于现在的六升左右。

⑤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出自《汉书·韦闲传》:“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意思是留给子孙满筐黄金,不如教其熟读一种经书。

⑥颜师古:唐代训诂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太宗时期曾为中书侍郎,曾为《汉书》等古典文集作注。

【翻译】

籝,也叫篮,又称为笼或莒,是一种竹编容器,容积大小分为五升、一斗、两斗、三斗。它是采茶人背着采茶叶用的。(籝,读“盈”音,在《汉书》中有“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之说。颜师古曾说:“籝,是一种竹器,容量四升。”)

【延伸阅读】

为了保证茶叶的鲜嫩,采茶时用来盛装茶叶的器具,第一要能通风透气,其次要能抗重压。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多用竹子或藤条来编制带有网孔的茶筐、茶篓,茶籝就是其中一种。

“籝”是古代一种箱笼类器具,它的类型不只茶籝一种,还有可以用来存放金银的类型,因而古人有“黄金满籝”的说法,“籝金”也被用来寓指财富。唐代诗人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籝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由此可推知这种竹编器具的大致外形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茶籝大小不一定非要像颜师古说的可以装盛四升,也可以根据采茶人的身量高低来量身定制。

因茶籝是采茶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茶农们对茶籝非常看重,每年采茶之前,他们都会按惯例把茶籝,包括竹篮、茶篓,以及晾晒茶叶的竹匾清洗干净,晾干备用。为了不影响茶叶的味道,那些制作精品茶的茶农在平时是不会用采茶器具装盛其他物品的。

对于茶农来说,采茶是一年中最辛劳,但也最欣慰的工作,在漫山遍野的茶香中,他们背负茶籝,喜乐地行走于茶树之间。对于这一艺术化的劳作场景,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众多诗词来歌咏、赞赏。唐代温庭筠《赠隐者》一诗有“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之句;宋代陆游《初夏喜事》有“采茶歌里春光老,煮茧香中夏景长”之句;明代高启曾经写有:“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古代参加茶话会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古代衣服的讲究有哪些(3)

【原文】

灶,无用突①者。釜②,用唇口③者。

【注释】

①突:烟囱。陆羽主张茶灶不要带烟囱,这样可以使火力在锅底更为集中,以便充分利用锅灶的热能。唐代陆龟蒙在《茶灶》一诗中说“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描绘的茶灶就不用烟囱,和陆羽的主张是一致的。

②釜:古时的炊具。口径小,圆底,或者两侧有耳。它和鬲的作用一样,可以放在灶上,里面放置蒸煮用的甑。这种器具在汉代比较常用,材质为铜或陶土。

③唇口:沿锅口向外翻出。

【翻译】

制茶之灶,不要带有烟囱,这样能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釜,要用锅口外翻且有唇边的。

【延伸阅读】

古时的火灶,都会有烟囱,以防柴烟弥漫屋内。《汉书·霍光传》中“曲突徙薪”的典故,就与烟囱有关。煮茶用的无突之灶,一般是在不封闭或没有围墙的环境之内,否则烟气会影响茶的质量。这类火灶的灶口沿上有三到五个支撑点,用以支撑釜,让它与火灶之间有火焰燃烧的空隙。

和无突之灶组合的釜,一般是半圆耳形状,陆羽认为这种茶具应该承担一定的载道任务,所以强调“方其耳以正令也”;为了增加釜的实用性,他主张“广其缘以务远也”。另外,釜的底部会有一个脐,这是因为在铸造釜的模具中,釜口超下,底部面上,浇铸孔在底部中心,浇铸成型后会形成脐。脐长的釜,水会从中心沸腾,煮茶时茶末容易形成,口味更加香醇。

中国的茶釜很受日本人喜爱,最初传到日本的釜材质为青铜或黄铜,造价较高。后来,日本的茶道开始形成,他们出产一种独特的铁茶釜,很快代替了铜茶釜。这种铁茶釜和日本地炉相结合使用,扩大了茶釜所占空间,为茶釜形式多样提供了可能性。之后,日本茶釜以实用性为基础,逐步演变为一种艺术形态,每款釜具都是手工制作,且独一无二。

【原文】

甑①,或木或瓦,匪腰而泥②,篮以箪之③,篾以系之④。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⑤而泥之⑥。)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⑦,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⑧。

【注释】

①甑:古时蒸煮炊具,和今天的蒸锅类似。

②匪腰而泥:甑的腰部不要做得突出,并且用泥把甑与釜连接的部位封上。这样做是为了尽量多地利用锅釜底部的热量。后文“甑,不带而泥之”便是此句的注解。

③篮以箪之:用竹编篮状炊具置于甑中隔水。箪,古代盛食的圆竹器,此处指蒸食物用的竹箅子。

④篾以系之:用篾条系在竹箅子上,便于在甑中取放。

⑤带:用带子捆绑。

⑥泥之:用泥巴或相似的东西涂抹封固。

⑦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用有三杈枝桠的榖木做成叉状工具。亚,同桠。榖木,即构树,一种落叶乔木,木质极有韧性,树皮可以做桑皮纸、绳索等。

⑧膏:黏稠液体,膏汁,茶叶中所含精华。

古代参加茶话会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古代衣服的讲究有哪些(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