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染料植物资源,关于使用天然染料的文字记录比国外早了上千年,大家熟知的“草木染”其实就是古代对于植物染色的称呼。20世纪初合成染料传入我国后,天然植物染色逐渐被取代。接下来,我们从色彩三原色“红、黄、蓝”的角度,认识几种从古至今常用的染色植物。
染“红”植物
红色在中国具有非常特殊的色彩审美寓意,从权贵身份的象征到革命的标志,从去凶除恶到吉祥如意,红色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存在。
01 茜草
茜草是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血见愁、拉拉秧、小血藤等,古也称其为“茅蒐(sōu)、茹藘(lǘ)”。据史料记载,茜草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商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茜草进行染色。
茜草用于染红的部位是根部,主要色素成分为“茜素”,萃取出的红色是暗土红色,专业术语为土耳其红。茜草染色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媒染工序,如发酵、水解、高温等,长沙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中,就有利用到茜草染色技术。
绢地“长寿秀”
02 红花
红花是菊科红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红蓝花、刺红花。红花原产于埃及,古埃及的木乃伊裹尸布就是采用红花染色的,于公元三世纪前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与茜草不同的是,红花可直接染色且工艺简单,有诗云:“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由此可知,红花染出的颜色不止一种红,而是非常丰富的色系。除了染制丝织品和纸张,红花还常用于制作胭脂、唇妆等化妆品,也是榨油、食用、药用的原料。
关于红花的染色方法,古籍中有诸多记载。当红花的花瓣根部由黄变红时就可以采摘了,《齐民要术》记载:“花出,欲日日乘凉摘取。摘必须尽”。为了保存、运输、买卖和使用,采摘的红花一般会加工成“干红花”或“红花饼”,染红色时需要把红花中含有的黄色素去除,制作成“红花饼”可以极大缩减红花体积和重量,还能够提高红色素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