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一.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制度是指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生态产业文明
生态产业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指生态产业的建设,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及环保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改革生产方式,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意识文明
思想意识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它指导人们的行动。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代表的生态文明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消费,适度消费。
四.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过程。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类应该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