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教育学的角度和自主学习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这些内容包括:生动地引入新课以激发学习兴趣;师生的角色转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等,同时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激发思想品德课堂学习兴趣
一、时代背景及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直处于以提高成绩为目标上。教师的手脚在不同程度上被应试教育束缚着,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照本宣科、大讲道理,然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运用;只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脱节,许多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有何用,也不知道如何用,有时甚至还会感觉所讲的许多道理与现实生活是相互矛盾的。就是这种不注重学以致用和学生能力提高和培养的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学习兴趣也受到抑制。
可见,转变教育观念,探究适宜新时代而又能曾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位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二、生动导入
如在教学初三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国巨变”一节的教学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为学生讲述了董文华的那首《春天的故事》。
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认同的感情,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基本保证,一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就不是难事了。
三、转换师生角色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双手和大脑是我们政治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转变师生角色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和表现*强烈。对此,我们专门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对相同的问题能够提出多种不同解决办法的学生有八十三人,占79%;2。表示愿意参加班集体等活动的学生有九十八人,占93%;3。表示愿意在活动中一显身手,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的学生由一百零一人,占96%。
由此可见,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过去只当观众角色转变为教学舞台上的表演者是多么重要。
四、满足学生需要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很好的运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我班学生平时有爱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我给他们出了一个既能筹集班费,又能保护环境的好点子。
首先,我问他们想不想拥有更多的班费,全班的学生都表示愿意,并且表现得十分兴奋,想早点知道到底是什么好办法。于是,我告诉他们,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用过的废纸不乱折、不乱撕,将它们整齐的存放起来,积累到一定量后就可以拿去卖。话音刚落,班上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议论开来:“这办法真不错”、“我们肯定能收获不少的班费”、“我们怎么早没想到呢?”……很快,大家便达成共识,愿意用行动将这项有意义的事情进行到底。
课后,大家自行分工准备存放废纸的纸箱,真的行动起来了。没想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点子却达到了一举几得的效果。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环境卫生搞好了,班费有了着落,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知识和社会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懂得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环境、资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兴趣不是先天具备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把握好引导的分寸。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能过高过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以及特长等),落实好学生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对于学生,如果目标过高或过远,一时难以尝试到成功的体验,时间一长,他们就无法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偶尔有也是短暂的。也就是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一蹴而就。
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首先帮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制订短期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要给与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通过一周或更短时间的努力后能取得明显的进步,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目的就是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理解,逐步对学习产生成就感;再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离不开老师长期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教师无私的爱和关怀是拉近师生关系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前提保证。
总之,思想品德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的直接、形象且生动。增强教学趣味性,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参考文献[1] 杨清主编的《简明心理学辞典》。[2] 卢勤主编的《告诉孩子,你真棒》。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以兴趣为前提去从事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也会很深刻。我们每个人都会优先注意他感兴趣的事物并心驰神往地去活动。兴趣表现出的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指人们在获取知识、探究某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更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愉悦感和心灵上的满足。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如果对某一门学科有较大的兴趣,就会肯于钻研,乐于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诱因,又可以成为学生良好学习惯的结果。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句话中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三种学习态度,认为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强调的就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如果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其有效地接收教学信息并自主的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使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统一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达到教与学的双赢甚至多赢。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但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被人们看作是一门说教课程,枯燥的说教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相当乏味。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双重效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都具有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案例、故事、笑话、公益广告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采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笑话来说明一个知识点则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与掌握。如笔者在讲《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时,引用了《早点》、《不是东西》两则小笑话,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的差异。可见,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可以很好的激活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多下工夫、多搜集一些案例、故事、笑话、公益广告。当然,对于资料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举例并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让学生一看了之、一笑了之。而应该做到恰到好处地引用与解析,这样教与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案例、故事、笑话、公益广告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无疑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良方。二、巧用经典名家名言激发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典名家名言是其魅力瑰宝之一。自古以来,经典名家名言的教育作用与影响力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不仅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使人记忆尤深。结合这一特点,把经典名家名言运用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会产生良好的效应。例如,笔者在讲《日新又新我常新》这一课,告诉学生要如何全面认识自己时,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学生听后顿觉醒悟、兴趣大增,自觉将这些话记在了课本相应的知识点旁。此外,对课本上出现的名家名言进行解释分析,也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的知识点,有效的在课堂上吸收所学的知识,减少课后记忆的负担。如此看来,教师适时、恰如其分的引经据典, 能有效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以达到持久的记忆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都有积极的作用。三、新闻时事述评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近年来加入了时事知识的测试。为了应对这一考试内容,许多教师一般采用临考前让学生集中背诵的方法,可是因为内容繁多,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让学生在平时就接触和了解一些时事内容,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一些人们普遍关注重大新闻,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些新闻热点进行述评,让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教师给予点评,会大大增进学生上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的良好学习态度,同时也轻松应对了时事测试。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分别研究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兴趣和成就之间的相关接近30%;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就有很大的影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