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同样深受脱发困扰。
据《外台秘要》记载,在曹丕30岁时,发脂如泉,脱发不止,于是四处寻医问药。
可叹整个天下都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唯独控制不住自己的发量。抑郁症状逐渐显现,最终导致曹丕英年早逝。
到了唐代,经济数据一路向好,脱发名人数量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大诗人杜甫,便是发量渐少、苦闷渐多的典型代表。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能形容他对头发的哀伤心情。用手稍微一挠头,头发一掉一大把。
杜甫依然戴着发簪,直到后来,头发连发簪也梳不住。有些心情,更是连诗句也无能为力。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岁月里,杜甫的中年危机感,就这样不动声色的来了。
杜甫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不仅遭遇中年秃顶危机,黑发还变成了白发。
职业诗人的他,同样选择用诗句道出哀伤。
他在《嗟发落》里写到:“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从白天到晚上,都在愁脱发,压力山大。
还有来自《因沐感发,寄郎上人上二首》的呐喊:“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
头发一年只洗一次啊,和过春节的频率一样低了,依然无法阻止发丝的离去。只能怪那把木梳,把快乐薅走了。
眼瞅着白居易的窘况,刘禹锡似乎找到了倾诉对象。
他写信给对方说到,自己偷闲照镜子,发现:“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尽管步入暮年,面对头发稀疏、连帽子发簪都撑不起的尊容,内心还是有一丝惆怅。
陆游表示不服:“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
你看我,脱落的头发都缠满了梳子,又怎么能看着镜子中自己衰老的容颜呢?拥有一头秀发,象征着青春啊。
苏东坡也加入了群聊,他在诗句里写到:“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自己年轻时的一头飘逸长发,已经随着衰老变得根根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