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耳塞包括入耳式、半入耳式和平头式耳机三个小类。
▶ 入耳式耳机:封闭性好,漏音少,略有被动降噪作用,低频质感、解析力更好。缺点是不透气,入耳越深,听诊器效应越明显。
▶ 平头式耳机:声场感更好,声音自然舒展,透气性好,更适合油性耳。缺点是隔音性一般,嘈杂的户外使用会受到严重干扰,更适合安静环境下使用;稳固性一般,不适合运动佩戴。
▶ 半入耳式耳机可以视为平头耳机的升级版。
目前市面上以入耳式耳塞居多。事实上,入耳式耳塞与半入耳式耳塞、平头耳塞相比,除了贴合性和隔音效果更好,其他方面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根据你的实际佩戴舒适感来确定。
高端耳机可以细听每一个音符力度,每一句抑扬顿挫;白菜耳机,能听个旋律就行。可以不想发烧的话,不必太纠结品牌,也不必过细地考察参数,主观感受为重——只要低、中、高三频均衡,各频段衔接良好,在你所关注的音乐类型方面,有足够优秀的解析力,这样的耳机就已经可以收入囊中。
但许多细节也应该纳入考察项目,比如:
▶ 降噪:支持主动降噪的话,一般深度达到-35dB才算及格,最好-40dB。参数只是参考,实际佩戴对比才能感受到实际降噪效果。
▶ 防水:IPX4/IPX5生活级防水是起码,可以在运动时防汗、防溅水、防淋雨,如果想要浸水不坏或游泳时佩戴,那怎么也得支持IPX7或IPX8。注意,以上防水并未永久存在,会随着时间弱化。
▶ 延迟:蓝牙耳机常聊的“低延迟”,100ms是基本素质,而且这一项必须要按实际感受来考察,不是看厂商给标了参数就信了。
▶ 续航和充电:如果你选的是蓝牙耳机,续航是必考项,有快充要加分。TWS耳机,单耳续航怎么也不能低于4小时,5小时及格,非降噪模式下6小时算是优秀;如果耳机支持快充,比如充电10分钟,听歌X小时,会更实用。
▶ 佩戴舒适感:人体工学设计,贴耳舒适度如何,是否戴得稳;真无线耳机可以看看其单耳重量,5克以下就已经比较轻盈了,但具体佩戴舒适感还是要真机实测。
此外,连接稳定性、操控性、运动时是否不易甩掉,都需要逐项考察。如果耳机蛮贵的,新买耳机煲足7天不吃亏;选择有线耳机的话,不要不重视线缆质量,如果你平时用耳机很不注意保养线缆,耐磨线缆是明智之选。线控按键好不好用?耳帽够多吗?是否支持无线充电?每一分钱都不打水漂儿。
发声单元是决定耳机音质的重要因素。按单元类型,可分为动圈耳机、动铁耳机、圈铁耳机、平板耳机和静电耳机。
不同的单元指向不同:
▶ 动铁解析力好,声音偏干冷,更适合中高频;
▶ 动圈感情充沛,更适合中低频;
▶ 圈铁互补,精雕细琢之后,音质有望更佳。
但是,如果你说:“想要解析力强就选动铁、想要低频下潜足就选动圈”,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动圈、动铁等不同单元类型的确影响了耳机的性能和音色倾向,但耳机整体音质水平并不会与单元类型有绝对的关联。
不是所有动圈解析都强。低频差、声场弱,别都让动铁背锅。哪怕是圈铁互补,也要有高水平的调音和衔接才能达到出色的音质水准。虽然高端耳机有圈铁多单元设计,但单纯拿圈、铁、X圈Y铁大做文章的厂商,有可能是在收智商税。
(2)单元尺寸越大,音质越好?道理类似,“单元尺寸越大音质越好” 也是错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