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它的未来,深圳电子商会原常务副会长、老华强北人程一木认为:“一是产业资源配套,二是智能硬件创新,三是创意文化产业,数码产品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时尚符号。加上良好的交通条件,更多消费业态进入,华强北将会更上一层楼。”
崛起
117家企业“合纵连横”,“华强北”横空出世
1979年,清远大雨,粤北兵工厂获准迁往深圳。新厂被命名“华强”,寓意“中华强大”。附近规划了一条路,名为“华强路”。从出生,这里就流淌着电子科技的血脉。
1981年1月,深圳电子大厦破土动工,竣工后高69.9米共20层的大厦成为了特区的第一个地标。
“当时这是深圳第一高楼,从香港都能看到。所以港商有个说法:远远看到深圳冒出一栋高楼,看来搞特区是真干,更有信心来内地投资。”程一木说。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新风”吸引了一批电子工业企业相继来到。1985年7月,54岁的马福元受命南下,按照“推荐联合改组,改变企业结构”的方式,把一百多家中小型电子企业联合起来,组建深圳电子集团公司。这就是之后的赛格集团。
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成立的赛格电子市场实现市场自由交易,很受欢迎,越办越大。随着一大批掌握技术、怀揣梦想的人才到来和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华强北从一个偏僻的工业园区变成了繁华的现代商业街。
兴盛
“一米柜台”神话背后的全产业链布局
1996年,赛格大厦重建。随后,厂房改造的超4万平方米的华强电子世界建成,中电信息时代广场、桑达电子等相继开业,逐渐完备了这里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仅在电子元件类目下,华强北就有六大类、五十多中类、两百余小类,共计600多万种型号的电子元件提供销售。有人说,“在硅谷需要两个月搞定的400个元器件,在华强北一天就能搞定。”完备的产业链让华强北逐渐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