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与“伪一镜到底”
谈到电影《1917》的“一镜到底”,首先得有对这一名词的清晰技术界定。
因为,尽管本片观众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上是“一镜到底”,但事实上,影片却是分割成三四十个段落拍摄的。其中,每一个段落都是所谓“一镜到底”,时长从几十秒钟到八九分钟不等,然后再通过数字影像技术去掉中间的剪接痕迹。
“所以它其实是一部‘伪一镜到底’的电影”,索亚斌指出。同时,他给感兴趣的观众出主意,“如果要去找‘伪一镜到底’的依据,就是角色什么时候不在画面上,哪怕镜头还在运动都没关系,这时可能就是两个镜头间的剪辑点”。
那么,导演为什么要“伪装”这样的效果呢?
索亚斌指出,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的导演和摄影师希望这辈子有机会拍一个类似这样的电影。“人和事在这样长镜头、全景式呈现之中。完整而又暧昧,有一种丰富读解的可能”。
在影片《1917》开篇,主人公以“看热闹”的角度看待战争,但当敌机被击落,在他们眼前爆炸起火,长镜头从头到尾带来那种真实和震撼,就让我们对那个士兵的遭遇感同身受。“这个绝对是镜头分切剪辑实现不了的”,索亚斌说。
“一镜到底”=“身临其战”?
有人这样评价《1917》——成也“一镜到底”,败也“一镜到底”。而这,也直接对应着观影之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众体验与评价标准。
有人认为,本片长镜头带来一气呵成的感觉,让观众穿梭于战场各个角落,但也有观众表示,前半段节奏过于拖沓,甚至让他们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