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亚斌指出,电影前半部分的情节感的确较弱,“感觉就是两个人一直走,一直走”。而随着追击、枪战、小战士牺牲等情节出现,一切就变化起来了。而这,“不像漫威电影那样,会有绝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他补充道。
影片表面看来,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故事,但实际上,却包含了导演的诸多思考。
相对于大多数艺术影片使用长镜头的“笨重”方式,《1917》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灵动感,通过镜头语言展示剧中人的心理状态、情感与思考。“观众能沉浸到影像与人物所展现的氛围中去,好像和剧中人呼吸着同一个空气”,索亚斌评价道。
“一镜到底”=“身临其战”?关于这个等式,索亚斌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确可以实现这种‘身临其战’的效果,但是如果你想看的是特别紧张刺激的、主人公英勇无敌的,类似《红海行动》《战狼》那样的战争大片,这个电影便不是你要的。”
《1917》所营造的“身临其战”,实际意味着让观众进入到片中战争的环境和情景里,感受一个普通士兵看似冗长乏味但又危机四伏的旅程。片中,他既卑微慌张又充满着英雄主义,他经历着从犹豫到坚定执行任务的复杂心路历程。
因此,从观众进入战场情景,感受人物真实心态的角度看,它的确做到了“身临其战”。
“当然,想要看到真正‘身临其战’的效果,影院的大银幕才能够为观众实现”,索亚斌说。
文/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