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手机屏幕就是我们窥探世界的窗口。但你真的了解它吗?今天,就来聊聊那些你不知道的手机屏幕知识。
屏幕类型:LCD与OLED的对决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手机屏幕类型是LCD(液晶显示屏)和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 。LCD屏幕通过液晶层的透光和遮光来实现图像显示,需要背光源。这就像一个投影仪,液晶层是“幕布”,背光源是“投影仪”,只有“投影仪”工作,“幕布”上才能呈现出画面。而OLED屏幕则是每个像素点自发光,无需背光源,就像无数个小灯泡自己发光展示画面。
OLED屏幕有着明显优势。它的对比度更高,能轻松实现纯黑显示,因为不发光的像素点就是黑色,而LCD屏幕很难做到真正的纯黑,黑色部分总有一些“漏光”。在显示色彩方面,OLED屏幕也更鲜艳饱满,色彩丰富度高,看起来更生动。而且,OLED屏幕更轻薄,抗震抗摔,这也是很多高端旗舰手机选择它的原因。三星的Galaxy系列手机,就一直采用OLED屏幕,为用户带来出色的视觉体验 。
不过,LCD屏幕也并非毫无优势。它采用DC调光,通过提升和降低功率来改善屏幕亮度,无频闪。对于一些对频闪敏感的人来说,LCD屏幕更护眼。而且,LCD屏幕成本相对较低,在中低端手机市场仍有一席之地 。
屏幕参数:分辨率、尺寸与像素密度
分辨率决定了屏幕能显示的像素数量,通常用横向像素×竖向像素来表示,如常见的2340×1080 。一般来说,分辨率越高,画面越清晰。想象一下,同样大小的画布,高分辨率就像用更细的画笔去绘制,细节更丰富;低分辨率则像用粗画笔,画面就比较粗糙。但分辨率并非越高越好,还需要考虑手机处理器性能和电池续航。高分辨率会增加处理器的运算负担,消耗更多电量。
屏幕尺寸指的是屏幕对角线的长度,单位是英寸。从早期的3英寸小屏幕到现在动辄6.7英寸的大屏幕,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但也让单手操作变得困难。
像素密度(PPI)反映了屏幕的清晰度,指的是每英寸长度里包含的像素点数量。计算公式是屏幕对角线的像素个数除以对角线的英寸。同样尺寸的屏幕,像素密度越高,屏幕越清晰。iPhone 14 Pro的屏幕尺寸为6.1英寸,分辨率为2556×1179 ,其PPI高达460,显示效果非常细腻。
屏幕调光:DC调光与PWM调光
前面提到LCD屏幕常用DC调光,无频闪。而OLED屏幕则大多采用PWM调光,通过快速开关像素点来调节亮度。在低亮度下,PWM调光的频闪问题就会凸显,长时间使用可能会让眼睛感到疲劳、不适,甚至影响视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手机厂商推出了高频PWM调光技术,提高了调光频率,降低频闪对眼睛的伤害。华为P60系列手机就采用了高频PWM调光技术,在保证显示效果的同时,让眼睛更舒适。
屏幕保护:从普通玻璃到大猩猩玻璃
为了保护手机屏幕,厂商们也是煞费苦心。最常见的就是在屏幕外覆盖一层保护玻璃,其中康宁大猩猩玻璃最为知名。它轻薄且耐造,几乎不被划伤,最新的第六代产品据称能够经受15次从1米高度摔落到粗糙地表。除了康宁大猩猩玻璃,华为的昆仑玻璃、小米的龙晶玻璃也在不断提升屏幕的抗摔、耐磨性能 。
屏幕未来:折叠屏与MicroLED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屏幕也在不断创新。折叠屏手机的出现,让手机屏幕有了更多可能。折叠态下,它是一部小巧的手机,方便携带;展开后,变成一个平板电脑,提供更大的屏幕显示区域,无论是多任务处理还是大屏阅读、观影,都带来全新的体验。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和华为Mate X系列折叠屏手机,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折叠屏的潜力。
而MicroLED技术则被认为是未来屏幕的发展方向。它结合了LCD和OLED的优点,自发光、亮度高、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而且寿命长、功耗低。虽然目前MicroLED技术还面临着成本高、量产难等问题,但一旦突破,必将给手机屏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