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大伙有没有发现,这两年的科技趋势,和以往几年都不大相同。
AI大模型,成为了科技圈的香饽饽。
用户需求的日益增长,推动了AI技术的进化。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场景日益增多,它们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休闲娱乐和实际工作中,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模型以其自然的语义能力、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复杂任务的执行效率,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甚至是以往人们不敢想象的数字陪伴感。
不过,随着大语言模型的高速普及下,云端大模型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连接缓慢,成本高昂,还有成为热议话题的数据隐私问题,没有人可以轻易忽视。最重要的是,基于各种制度和伦理道德的云端审核制度,进一步限制了大语言模型的自由。
本地部署,似乎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随着本地大模型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Github和Huggingface上涌现出不少相关的项目。在多番研究后,我也顺藤摸瓜,拿到了本地部署大模型的简单方法。
So,本地部署对我们的AI体验来说,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史诗级增强?
跟着小雷的脚步,一起来盘盘。
本地大模型到底是个啥?开始前,先说点闲话。
就是咋说呢,可能有些读者还是没懂「本地大模型」的意思,也不知道这有啥意义。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现阶段比较火的大模型应用,例如国外的ChatGPT、Midjourney等,还有国内的文心一言、科大讯飞、KIWI这些,基本都是依赖云端服务器实现各种服务的AI应用。
(图源:文心一言)
它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和搜索引擎联动整合,不用占用自家电脑资源,把运算过程和负载全部都放在远端的服务器上,自己只要享受得到的结果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有网,它确实很牛逼。
可一旦断网,这些依赖云端的AI服务只能在键盘上敲出「GG」。
作为对比,本地大模型,自然是主打在设备本地实现AI智能化。
除了不用担心服务器崩掉带来的问题,还更有利于保护用户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