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用姑妈给的一代iPad第一次下载了微信,使用微信的新鲜感现在还记得。之前主打QQ,还用过飞信、Skype等。什么时候开始频繁使用微信的?记不清了。或许是生了孩子后。那时看书养,劲头很足,兴致很高,微信朋友圈记录了育儿的点点滴滴。后来微信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沟通方式、购物方式、支付方式、阅读方式、工作方式等。
朋友圈成了人与人连接的一种渠道。谁都发过朋友圈吧?但我的导师就没有开通朋友圈,最早他连微信也没有。
上世纪我们需要面对面聊天,大街上、墙根底、饭桌上……现在我们仍程度深浅地有分享的*,这是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本能。不过,生活节奏快了,人的边界感也强了,不方便总是发微信或语音视频聊天——除非家人或闺蜜,闺蜜也不一定有时间。于是可以发朋友圈。
微信“好友”名不副实,不过是个通讯录。从前微信功能不健全时,我不轻易加“好友”,会婉拒甚至直拒。后来放开了,但朋友圈不对所有“好友”开放。我们本能地想要跟亲友分享生活碎片,又讨厌被不相*人窥探或八卦,而定向朋友圈就成了既不打扰又能保持联络的一种便捷有效的分享渠道。
微信最早有“不看他的朋友圈和不让他看朋友圈”功能。“不看他的”完全可以,“不让他看”面子上过不去。后来,开发商想明白了这个人情世故,不知何时增设了“公开/私密/部分可见/谁不可看”,后两个还有“选择标签/选择朋友”下拉菜单。这样人性化多了。你可以选择定向分享,想让谁看就让谁看,不想让谁看就不让谁看。
从一个人发朋友圈的习惯可看出其性格。有的喜欢发圈有的不喜欢,有的文字俭省有的洋洋洒洒,有的含蓄有的直白。一些人朋友圈里只有广告,另一些人朋友圈有生活的温度。一定程度上,朋友圈代表个人形象(“人设”)。
我发朋友圈只是感性的表达,也是为了练笔。这是一种触媒,就像上世纪写信,笔尖一触到纸,立即就汩汩滔。
总之,发不发朋友圈都是自己的选择。无人干涉,没人在乎,想发就发,不想发就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