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故事概括,伤仲永事例概括50字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4-29 06:08:44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观其一生,可以用三句话概括:青年时看远,中年时看开,老年时看淡。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青年时看远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散文《伤仲永》,故事如下。

有一个方仲永的小孩,不曾读过书,却在五岁时就能够写诗作赋,文采斐然。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方仲永的才能就慢慢消失了,等到他二十岁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因为方仲永父亲的短浅目光,就埋没了一位天赋异禀的孩子,这是何等的荒唐!

若是你觉得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古时,那就来看看另一件事。

前两年,人民日报在微信上发过一篇文章——《致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公然批判那些舒服地坐在象牙塔里,虚度光阴葬送自己前程的大学生们。

伤仲永的故事概括,伤仲永事例概括50字(1)

这些年,各大院校本硕博学生被劝退、被开除的事情屡见不鲜。

一些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彻底放松了自己,混学分,混文凭,对学习没有基本的敬畏感,每日醉生梦死。

说到底,就是这群年轻人看得不够远。在最该努力的年纪,却选择了享受。

伤仲永的故事概括,伤仲永事例概括50字(2)

回望古今,凡有大成就者,皆是青年时便心怀壮志,心系远方之人。

苏轼在年幼时,在书房门前写了一幅对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他从小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每天废寝忘食的学习。

因此,才能够有后来的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无一不通,无一不精的苏轼。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付出和收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会逐渐形成两种人,一种人因努力而成功,另一种因懒散而失败。

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找到奋起的动力、前进的航标。

所以,青年人要脚踏实地,行得稳、看得远,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玩乐,而是要懂得沉下来学习知识,实现心中的抱负。

伤仲永的故事概括,伤仲永事例概括50字(3)


青年时一帆风顺的苏轼,中年时却尝遍了人生的苦辣甜酸。

公元1079年,苏轼迎来了人生最大的劫难,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

42岁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一个毫无实权的低微官职,这对满腔抱负的苏轼而言,是何等大的打击。

可他面对那些苦难却能看得很开: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

他从不会因为命运的磨难而意志消沉,反而在此期间创造出了许多豪迈大气的不朽名作。

一如苏轼诗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担命运的打击,无论好的坏的,他都能变成生命里的风景。这大概就是苏轼的魅力吧。

伤仲永的故事概括,伤仲永事例概括50字(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