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是最可羡慕的一段时间,因为他没有生活的负担,时间完全是他自己的。“大学总与青春相伴,在最美好而又自由的时光里,可以快意读书。100本好书,共20类,参考梁启超等大师以及北大、清华等高校为大学生开具的书单,送给大学生们。
一、认识大学
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憧憬。
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理想。
大学,我们应该怎么度过?计划。
大学的首要使命是传播和发现关于重大问题的真理。
——爱德华·希尔斯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梅贻琦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 陶行知
1.《大学的声音》:聆听在1位校长与24位校长(*)之间展开的智慧对话,感受来自21所高校掌门人对大学建设的独特思考。
一个国家有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实际上和这个国家的地位有非常大的关系。
—— 潘云鹤 浙江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来自21所名校的24位校长*,共同奏响大学的声音!
教育,是注满一桶水,还是点燃一把火?
大学的责任在于探索未知世界,传承社会文明。
大学的价值既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体现在大学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面。
大学的精神是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灵魂,是指明高校前进方向的灯塔。
2.《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追索一个学者的学问轨迹。
陈达(1892—1975),著名社会学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
轰炸机下读书声
- 昆明北门外联大新校舍18甲教室内,学生络续来到,准备上人口问题课,时为晨十时三十五分,忽闻空袭警报。
- 有人提议到郊外躲警报兼上课,余欣然从之。向北行,偏西,过苏家塘及黄土坡,见小山充满树林,前面海源寺在望,此地离北门约六里。
- 学生11人即在树林中坐下,各人拿出笔记本,余找得一泥坟坐下,讲C. Gini氏及R. Pearl与A. M. Carr-Saunders氏的人口理论,历一小时半有余。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其卢沟桥事变后,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
3.《往事偶记》:从清华到西南联大,陈岱孙一直都是主事者。“他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了其所亲历的大时代。”
陈岱孙是大家公推出来的“群主”。因为他处事公正严谨,思虑细致周密,从清华到西南联大一直都是主事者,威望甚高,年纪轻轻就被尊为“岱老”。
陈岱孙(1900—1997),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
陈岱孙是教授治校体制创立、运行的关键人物,是梅校长最得力的助手。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到后来,梅先生甚至认为“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们搬凳子的。”
说这样的话,他实在是过谦了,因为还有好几位教授和他一起搬凳子——教务长潘光旦、秘书长沈履、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法学院院长陈岱孙、理学院院长吴有训、工学院院长顾毓琇。
-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 一次偶然机会,我上街,碰上展销,买了一本《英华字典》。我,作为一个读者,和商务印书馆的关系从这开始,而且大部分和外文译著有关。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厌仁也。”
- 书总是要读的。人类的进化赖于知识的积累;而知识则主要借书而传递。“读书无用论”是一个大骗局;再不能让人们有日回顾”恨不十年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