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很多,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乃“剖析之意”,就是说要把书读懂、读透,读懂了读透了,又读得“博”了,这样才会“下笔如有神”。
南宋的陈善在《扪虱新语》中提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即是教我们读书不进入书中去,等于白读;进去了又出不来,又死在言下,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书反而把人给读“死”了,岂不悲哉!读书有入有出,能够出入自如,方为会读书之人。
读书除了会读外,还需要痛下功夫,甘于淡泊,耐得寂寞。作为读书人,要想做大学问,成大气象,除了本身的天资、才能和见识等因素外,能耐得寂寞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书要读好,文章要写好,苦读几年书大抵是少不了的。读书有时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样简单,那么轻松和容易,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浩瀚的书海中寻觅,汲取并融会,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为己所用,甚至像苦行僧一样,把所追求的事业视为一种信仰,进而产生迷恋,倾倒,以至于终生不渝。寂寞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的表现,会读书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不会读书的人才会感到寂寞和无聊,真正的读书人,要珍惜那段寂寞。
读书最精辟的见解,莫过于哲学家培根《谈读书》中所言:“读书时不可有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当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读书必须细细咀嚼,耐心品味,只要这样才会一次有一次的见解和收获,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和领悟。
读书人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几年后重读一本书,认识会比原来更深刻,感受也会颇多。这是自然,人生阅历的加深,生活负担的加重,会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读书很苦,不仅如此,读书还永无止境,没有一个人敢断言读遍了天下所有的书。读书虽苦但苦中也有乐,那书中的意境感染着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与作者或书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那感受非读书之人不能想象。读书虽苦,收获也往往不少,每读一本书,自己俨然是一个精神富翁,甚至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因此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
纵观历史,人各有志,曾经有多少读书人为功名利禄而自寻烦恼,往往陷入深渊而不可自拔,不少人也因此抱病在身,遗憾终身。伤元气者有之,亡命者也屡见不鲜。自古以来有很多名人志士一生以读书为本,甘于淡泊,耐得寂寞,潜心治学,其渊博的学识确实令人所仰慕。
书支配着我的人生,好书给予我的不单单是知识,也不是稍纵即逝的刺激,而是生存的自信,做人的勇气,并唤醒我的心灵,使我对生命肃然起敬。书使我永远年轻,书使我出类拔萃。生活存在,美就存在,多读书使我生活既丰富又深刻,使我的生命充满激情,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林语堂《名人谈读书》中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读了那么多书,总该有自己的一点感想和认识,大家或许还记得亚克敦读书的故事吧,他一生读了七万多卷书,自己却始终是一个两脚书橱,就像沙漠吸收流水一样,吸收了许多,最后却连一滴清泉也喷不到地面上,这无疑是可悲的。
读书虽不能享受生活,却能享受生命,读书或许不能满足物质的*,却能得到精神的充实和灵魂的完美。读书可以使人更清醒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前人的经验永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开始,好好读书,为时并不算晚。〔作者简介〕 白尚礼,甘肃天水人。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创作以散文为主,诗歌为辅,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泥土的声音》《泥土的味道》等。《秦州皮影戏(节选)》入编上海市六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课本——《艺术百花园》(2019年)。部分作品选编《中国散文精华》《中国当代散文作品精选100家》《中国美文:21世纪十年精品选编》《读书与人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