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退避三舍》历史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公元前656年晋国出现骊姬之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流亡多个国家,最后逃到楚国请求避难,楚成王思索再三认为重耳将来,定能有所作为,于是收留并以诸侯之礼加以款待,宴会间楚成王忽然发问:“如果你能回国登基,拿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珍禽异兽、玉器丝绸,都是你多余的东西,我真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楚成王说:“即使这样,你也得告诉我拿什么来报答我呀!”重耳想了想,为难的说:“那就允许我直言吧,以后万一晋楚两国兵戎相见时,我愿意为你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意思是重耳愿意为楚成王后退九十里,以报今日之恩。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成为晋文公重掌朝政。
公元前632年,由于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卫国城濮地区相遇,为争夺中原霸主而进行了一场战斗,当时双方打得很激烈,楚国势力又比较强悍,此时重耳想起当年对楚成王所许下的诺言,于是下令三军退避三舍,楚军见晋军连退九十里,则不依不饶,随即乘势追击,结果楚军将帅轻敌而陷入绝境。实际上是重耳为避其锋芒,借退避三舍,引诱敌人深入伏击圈而大败楚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当重诺守信,知恩图报,言出必行。而在实践过程中,当时机尚未成熟时,不能急燥冒进,学会选择时机,先避其锋芒,以退为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利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