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永乐大典》 写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
姚广孝和解缙是何许人也?表写出了此旷世大典?姚广孝: 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
明朝政治家、 佛学家 ,文学家, 靖难之役 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1404年(永乐二年),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明成祖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后来,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评价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顾炎武:“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
李贽:“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姚广孝
解缙: 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 明朝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
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 古今列女传 》;主持编纂《 永乐大典 》;墨迹有《 自书诗卷 》、《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因明成祖朱棣讨厌臣子讨论自家的事情,而解缙又口无遮拦,出于忠心与太子亲近,被小人所害,一怒之下把解缙收进了天牢。五年后,明成祖问解缙死没死,锦衣卫回答到:没有,明成祖下令灌醉解缙丢在雪地里,冻死!
评价:
朱元璋:“缙以冗散自恣耶。”
朱棣:“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明仁宗朱高炽:“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
解缙
《永乐大典》记载了什么?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22877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
据专家表示,《永乐大典》有不少错漏,并非如人所誉“不曾擅减片语”,谢保成即指出《 永乐大典 》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韵下“医目”条引《林唐语》,原文出自《因话录》卷六《羽部》,《永乐大典》随意删改此文的情况非常严重,连“善医者沈师象”也讹作“喜医者沉大师象”。、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 四库全书 》﹐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以为“菁华已载,糟粕可捐,原(书)可置不复道”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 翰林院 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
《永乐大典》是否存于世?毁于明末说
明末宫闱旧事的宦官 刘若愚 写的《 酌中志 》也说:“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真是一点线索也没有。所以《 四库全书总目 》就下了个结论,说“明祚既倾,南京原本和 皇史宬 副本并毁”,还说嘉靖录副时,实际上是抄了正、副二本,录副后,永乐原本归还南京去了,一并毁于明末战乱。这些说法看来并没有明确的历史依据。
毁于嘉庆乾清宫大火说
清朝康熙年间,学者徐乾学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发现了《永乐大典》副本,已有残缺。雍正间,这部副本被运到翰林院保存了起来。
殉葬说
20世纪60年代,位于北京十三陵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的大门被缓缓打开。定陵的挖掘是当时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一件大事,报刊一时纷纷报道。但定陵的挖掘还有着一层不为人所知的背景,就是以郭沫若为首的一些史学家论证《永乐大典》的正本被殉葬在定陵中,结果当然让人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