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历史小说,发表于1927年,原题《眉间尺》。这部作品取材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记载的“三王冢”,干将莫邪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
从社会批判与思想启蒙的意义上说,它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文化力量的战斗檄文和不妥协的反抗精神的写。鲁迅写这部作品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先是辛亥革命果实被篡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而后是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血腥屠*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在这些“血的游戏”的窒闷中鲁迅构思了《铸剑》。
以下是作品的主要情节:
- 眉间尺的父亲是一名铸剑名工。大王决定选中眉父作铸工铸一把剑用以防身和*敌。眉父整整花了三年时间,才铸就两把绝世宝剑。眉父知道,事成之后,大王肯定会担心他再为别人铸造一把同样的宝剑,从而威胁到大王的地位和安全,一定会把他*死以绝后患,所以他把雄剑交给*的妻子,让孩子出生后替他报仇。
- 眉间尺长大成人后母亲把一切实情告诉了他。自此,眉间尺身背母亲交给他的雄剑,走上了为父复仇之路。他遇到一个黑色的人,黑色人一语道破了眉间尺的心事,也就是他为父报仇的目的。眉间尺问明了黑色人愿意为他复仇,并且得到黑色人的承诺后,自刎而死。
- 黑色人拾起地上的青衣,包了眉间尺的头,带上雄剑,向王城走去。大王得报,有个名叫宴之敖(鲁迅曾用笔名宴之敖)的黑色人前来献剑和眉间尺的头,召其进殿,并叫人在殿外放上一口大金鼎,注满水,又用火烧,待水煮开后,就叫宴之敖打开包袱,把眉间尺的头投入金鼎。
- 在大王走下金阶,探头去看鼎内时,宴之敖趁机掣起雄剑,挥手把大王的头砍落于金鼎中,然后从容地自刎,其头也落入金鼎。三人的头颅在沸水中狠斗,直到大王断气后,眉间尺和宴之敖的头才四目相视微笑,合上眼睛后仰面朝天,沉入水中。
-大王的头沉入水中后,满朝文武大臣在万分惊骇之后才惊醒过来,然而为时已晚。他们倾力打捞金鼎中的大王遗骨,谁知三人早已混作一团,无法分清你我,最后只得把三人同时安放在金棺里落葬。
这部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复仇精神、原侠精神和人民反抗黑暗的斗争精神。借由国民性批判,确立了“人”的解放的现代意识;小说以荒诞包孕现实批判,对“复仇”进行了全新的现代性解读,体现了鲁迅小说的现代性追求。
附(以下内容来百度百科):《列异传》原文:“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翻译:楚王让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铸炼最好的宝剑。铸剑师名叫干将,他炼了两把剑,雄剑留了下来,雌剑准备交给楚王。干将对自己的妻子说:“我铸的剑,一旦交给楚王,我自己的生命就会保不住,我会被*死。因为楚王要最好的剑,如果会铸剑的人活着,这就不牢靠,怕他铸炼出更好的剑来,所以楚王必须把铸剑的人*掉。”干将对自己的命运作了这样的预测。果然,他交出了剑,楚王就把他*了。后来,他的儿子长大以后,按父亲的遗嘱要为父亲报仇。可实际上,他报仇的对象是一个国君,是一个有庞大的禁卫军的专制暴君,他没有办法实现愿望。后来他被发现了,自己就逃到山里面去,遇到了一个客人。这个客人对他说:“我可以代你报仇,但是需要你的头和剑。”于是,他就自*了,把宝剑和头都交给了这个客人,客人就带着他的头到京城里去,把他的头放在锅里边煮,三天三夜不烂,国王很好奇,就过来看。客人利用这个机会,就用剑把国王的脑袋砍下来,并把自己的脑袋也砍下来,这样三个头掉在锅里一起煮,最后也分不清哪颗头颅是国王的,哪个头是干将儿子的,哪个头是客人的,只好合葬,成为三王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