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河,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一座重要的“淡水鱼宝库”。在黄河流域众多的名贵水产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黄河鲤鱼,这一品种曾是黄河沿线渔民重要的捕捞对象。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鲤鱼的数量一直在逐渐减少,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都给黄河鲤鱼的生存带来了打击。
放流的黄河鲤鱼
以水利工程的修建为例。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排水排沙,淤积在库区底部的泥沙被冲刷到下游。在每年的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河段水质混浊、透明度下降、溶解氧由原先的3mg/L以上降低到不足2mg/L,包括黄河鲤鱼在内的多种鱼类都会因缺氧而死亡,进而产生大规模的“流鱼”现象。
黄河“流鱼”
如今,另一个威胁又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以德国镜鲤为代表的外来物种入侵到黄河,和野生的黄河鲤鱼发生杂交,导致纯种基因被严重污染。尤其是2010年以来,黄河杂交鲤的数量越来越多,纯种的野生鲤却难觅踪迹,这一反差着实令人唏嘘。
德国镜鲤带来的危机德国镜鲤原产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引入中国。
研究显示,德国镜鲤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20%~30%,生长优势明显,生态竞争力更强。只要自然水温能维持在15~30℃,德国镜鲤就能快速生长,这种鱼类能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域环境——包括北方的黄河以及黑龙江、松花江。
德国镜鲤
1982年,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了德国镜鲤的受精卵并尝试人工孵化;1984年,德国向我国的农牧渔业部赠送了10000尾德国镜鲤的夏花鱼苗。与此同时,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这一品种进行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德国镜鲤的生长速度比荷包红鲤快24%,比红鲤快68.4%,发展养殖大有可为。
由于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产量高等优点,德国镜鲤的试养区域很快就从北方推广到了南方,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均有养殖。德国镜鲤的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全国性的养殖品种,这也给后来的生态入侵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