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全文概括,兰亭集序全文解析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19 03:39:09

作者:陈 华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解读:

本文写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文章开篇记述兰亭盛会原因是“修禊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然后描绘兰亭周围的优美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聚会之地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用语简洁而富有诗情画意;并由此引出本次聚会的特色活动:引曲水以流觞,“临清流赋诗”“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赏心悦目之情已溢于言表。最后补充此日天公作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为下文宾主们“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提供了有利条件,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完全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至此,读者可见,自古盛会的“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已具,“二难”——贤主、嘉宾足并,果然为古来高士们的一次风流佳话。

清代学者李兆洛在《骈体文钞》中说此文:“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文章开篇的“信可乐”还余音袅袅,但其后作者似乎就“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引发出种种感慨。作者先用两个“或”字,从两方面分析“人之相与”一世的不同表现,一种人“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喜欢聚集在室内,畅谈胸怀抱负;一种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喜欢寄情外物放纵自己,不拘形迹。这两种表现虽然不同,但都会“欣于所遇”,“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与前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相照应,强调人易乐而忘悲;但也容易“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想到生命“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难免乐而生忧,慨叹一句“死生亦大矣”,道尽心中的“痛”根之所在。

最后作者解说作序缘由。前文刚刚感发“死生亦大”,随即从自身感受谈起,发现“昔人兴感之由”每每和自己一样,“未尝不临文嗟悼”,可又不明其因。但对于魏晋名士们多崇尚老庄“一生死”“齐彭殇”的观点却不能苟同,他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文人士大夫们因充分感受到“生之艰难”,索性玄言山水,虚谈惑众,自欺欺人。他们崇尚老庄,喜好虚无,认同庄子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齐物”之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对老庄这种思想大胆质疑否定,难能可贵,金圣叹说“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真古今第一情种也”。然后作者推己及人,大胆断言“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与后人。尽管将来“世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就交代了写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后人的感怀。文章收束干脆利落,留下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浦起龙也说此文“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语言运用更是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句法上对仗整齐,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清新自然:这种朴素的行文更是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大相径庭。像这样融书法、文学价值于一体,谈乐悲、生死于同篇,且绝世俗、生逸趣的佳作,实属难得。(陈 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