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的余大先生在表兄虞华轩家做馆,教虞家小公子读书。余大先生是个贡生,不久被授官,做徽州府的学官,故事转到了徽州乡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秀才王玉辉身上。
六十多岁的王玉辉走十五里去见学官余家兄弟,余先生见他实在贫穷就问他家里情况,得知他有一子三女,他平生有志写三部书,一部礼书,一部识字书,一部乡约书,所以没空坐馆,终日在家手不停笔地写书。
余学官听完王玉辉的话很感慨,过了几天余二先生亲自下乡去看王玉辉,让人挑了一石米送给他,又送了他一两银子,王玉辉十分感动,把自己写的书送给余二先生带回去细看。
在两人谈话过程中,王的三女儿夫家有人来请他过去看生病的女婿。王玉辉跟余学官说起,自己三个女儿,大女儿守寡在家,另外三个女儿都刚刚才出嫁一年多光景。
送别了余学官,王玉辉慢慢走了二十多里路去三女婿家里看望,女婿病重,请了许多医生都没看好,女儿哭得伤心。没过几天,女婿就病亡了,王玉辉帮着办后事。
等到三女婿入殓,王三姑娘跟父亲说要绝食殉节,请母亲过来告别。王玉辉对女儿说:我儿,你有如此心,竟这样做了吧!三姑娘的公婆听了很吃惊,劝她说蝼蚁尚且贪生,不要有这种念头。
王三姑娘说,我大姐寡妇如今在娘家父亲养着,再添一个我,父亲也没法养这么多女儿,我又何必拖累公婆,不如我去了。三姑娘公婆说:你是我家人,如何要你父亲养?我们自会养你,不要犯傻。三姑娘不听。
王玉辉回家让妻子跟女儿告别,妻子听了吓了骂他:一个女儿要寻死,你怎么不劝?还跟着帮腔?你呆了?王玉辉说:你晓得什么?三女儿这是殉节,你才是呆。
三姑娘的母亲见了劝她,哪里劝得转,三姑娘每日不吃茶饭,饿到第六天,惨得起不了床,她母亲看得伤心,当场晕死过去,被人抬回家。
两天后夜里,有人举着火把来通知王玉辉,他家三姑娘绝食八天,刚刚咽气。王玉辉的老妻听了痛哭不已,王玉辉走出门去,说:死得好,死得好!
王三姑娘绝食殉节的事很快传遍县里,余学官听了很吃惊,连忙帮着上表,办各种手续,没过两个月,上头批下来准给王三姑娘建牌坊。
到了送王三姑娘入祠那天,县官亲自下令祭,祭拜之后酒席,众人请王玉辉,夸赞他生了好女儿为纲常生色。王玉辉却心痛,辞了不肯去。
王玉辉的老妻天天在家想着女儿哭泣,王玉辉听了也痛心,不忍心,打算出去走走,排解伤心。他去告别余学官,余学官给他写了帖子让他去南京拜见一些贤人。
王玉辉坐船到南京,途中经过苏州,看到游船里有穿得鲜艳的女子大白天跟男子同船吃酒,他看不惯,觉得苏州风气不好。转头又看到一个穿白色孝服的年轻女子,他想起女儿,老泪纵横,流个不停。
王玉辉在女婿病死,女儿要殉节的时候,他是赞成并鼓励的。他觉得女儿这样死,是个“好题目”,也是当时社会所鼓励和赞扬的。
女儿死后,赞扬也来了,他却没有兴致,而是感到痛心,他出去走走,排解心情的时候,整个人也变成行尸走肉,做什么事都是木然的,只是联想到三女儿,他才会流泪。
王三姑娘的死一开始就受父亲影响,王玉辉要写的三部书,第一部是礼书,就是要恪守各种规范,他三女儿也因此受到守节的影响。其实仔细想想,不过才结婚一年多,就连命也不要了,真让人叹息。
王玉辉算不上一个好父亲,一子三女加上老两口六个人,他做了三十年秀才,他可以一边坐馆一边写书,这样也可以改善家庭生活,他却是个痴人,有志要写三部书,没空坐馆挣钱,估计家用也是妻子带孩子干农活挣来的。王玉辉作为家里顶梁柱他带给家庭的只有贫穷,也难怪三姑娘怕回家连累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