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情节层次,荷花淀小说情节概括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23 08:11:17

初中语文备考-写记叙文妙用线索贯穿全文的方法

技法指津

在搬运东西的时候,我们常会找一根绳子,把要搬运的几样东西捆扎起来,这样运送就会更加方便。

这根串联物品的绳子,在我们的文章中就是“线索”。

顾名思义,线索是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记叙文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串联起来,让所选的写作素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优秀的记叙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通过线索把文章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

有时尽管材料内容比较散乱,但只要把握住行文的线索,就可以将这些材料合理地“穿”起来,使文章层次清晰明了。

线索对于记叙文行文十分重要,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给人不佳的阅读体验。

有了好的写作素材和想法,再加上使内容连贯的线索,那么你的文字、你的故事就会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一般来说,叙事的线索可以是人物、物品、事件、地点、时间,也可以以感情为线索。

记叙文中的线索我们可以参照如下方法来设置:

一、时空连“线”法。一般来说,记叙文的线索往往会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相结合。如孙犁的《荷花淀》采用详略自如、运笔如流水的写法,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所涉时间包括“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在时间轴上自然地叙述出夫妻话别、探夫遇敌、荷花淀伏击战、打扫战场这四个片段,脉络清晰。

时间线索是记叙文中比较常用、且清晰的线索,往往会以明确时间关联词来串联全文,全篇以以时间的推移来推进情节的发展。比如课文《一定要争气》中就是以时间为线索,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线索并非一定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故事”,在运用时间线索来贯穿文章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比如倒叙、插叙、补叙等,将这些方法结合顺叙来推进情节的发展,比如采用倒叙方式将故事的“亮点”放到开头,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利用补叙的方式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等等。

空间线索常常表现为地点线索,是以地点、空间的变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的。作者先写后院的百草园里发生的有趣的童年故事,然后写到三味书屋上私塾后的那些无趣的事,通过前后对比,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

二、以人物为眼线,连缀故事环节。

如鲁迅所著《孔乙己》一文,以“我”(线索人物)——咸亨酒店小伙计的眼光来叙述孔乙己的惨淡一生。以“我”为线索的文章,要以“我”的视角展开,以“我”的观察为眼线。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的优点是真实感较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般来说,线索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而不以文章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的身份出现。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就是这样的人物。

三、因物取“线”法。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不少叙事类文章中,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性事物作为行文线索来绾结文意,并有效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史铁生《合欢树》中的“合欢树”,既承载着母亲的爱,也寄托着儿子的情,它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命运多舛,最终却开满了饱含生命力的花朵。“合欢树”这一线索既成为寄寓母爱和儿子对母亲思念之情的物象,也成了思亲情苦的反衬物。

在文章中,“事物”是组织情节、串联事件的重要凭借。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是以父亲的“背影”这一事物为线索组织全文的。文章按照“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的顺序串联事件,一一写来,层次清晰,主题突出。

以事件为轴心,展露故事情节。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在文章中,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故事情节也不断向前推进。直到最后狗的主人身份确定,中心事件——断案“圆满”结束,小说也发展到了结局。

四、缘情导“线”法。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一篇记叙文如果暗含一条感情线索,会让读者感觉整个作品都是言由情生、以言传情。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开篇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起荷塘的满月,想要去觅得片刻的宁静。这种静与不静相互交织的情绪波澜,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达对蜜蜂、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文章开始写“我”不大喜欢蜜蜂,吃到“荔枝蜜”后,感情发生变化,听到养蜂员介绍蜜蜂酿蜜的情况,产生敬意,最后希望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结尾由蜜蜂自然引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展开的。

如鲁迅所著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有两条线索,一条写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是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暗线。两条线索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再如《智取生辰纲》一文,一条是明线:杨志等人“智送生辰纲”而丢失了生辰纲;另一条是暗线:吴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充分展示了统治者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冲突。

五、双“线”交织法。复杂记叙文可以拥有双线结构,即主线和副线(或明线和暗线)并存。使用双线结构需留意适时转换,两条线索之间的切换要交代清楚。如鲁迅的《药》,以明线来描述华老栓一家的命运,以暗线来叙写夏瑜的故事,两条线索像两股山泉,在作品中并行奔流;又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也是双线并进,其明线为“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暗线则是“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被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二者彼此影响,互相牵制,推动情节走向高潮。

此外,还可用人物某句富有个性色彩的话或某个典型特征为线索(如散文《背影》中“背影”是贯串始终的线索,即“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烘托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也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一文题目即中心事件,全文按照“盼望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等等。

具体落笔设置线索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应把握好线索的藏与露、明与灭的适度原则,做到既不藏得太深,又不露得太明。也就是说,线索不仅要蕴藏于文章内容之中,还要借助一些文字在适当的时候显露出来,或隐或显,若断若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果一直浮于内容表面,就显得太直、太露,文章势必一览无余;一直隐藏于材料之中,不露踪迹,使人找不到头绪,也容易徒劳无功。为此,要根据需要布设好线索的明灭变化,以求达到时隐时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在线索贯穿式结构中,线索可以是某个有意义的实物、中心事件、中心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转移、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按照线索贯穿式结构写成的文章,常常主线分明,文脉清晰,布局严密,人、事、景、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形散而神聚、完整而和谐的效果。

线索贯穿式还可以变体为“眼前+回忆+联想……”形式。

“眼前+回忆+联想……”形式,就是为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作者常常运用回忆和联想拓展思路。具体做法是,运用补叙、插叙的形式,回忆和联想与当前事物相关的人或事,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的写法是:眼前某事物——回忆某事物——联想某事物——眼前某事物。

使用这种写法来写作的散文有很多,像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壶井荣的《蒲公英》,巴金的《灯》等。

一般来说,单个事物性名词的命题作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作。比如“桥”可以写成:眼前的桥——回忆小时候玩耍过的一座桥——联想到这座桥的修建者——和这座桥有相似点的人——回到眼前这座桥。“伞”可以写成:手里拿着的一把伞——回忆这把伞的来历——联想到送伞给我的这个人——像伞一样的保护者……

这种联想拓展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的思维程序,又契合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因此,作者也用得比较多。而读者在阅读时,由于有一个具体的事物贯穿在文章中,就会有一种中心突出、线索鲜明的感觉。这种作文出现在考场作文中也就比较容易得高分。

线索贯穿式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1)确定中心。仔细审读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生活中积累和掌握的知识,确定写作的中心,并为多角度选材做好准备。

(2)选好线索,整合素材。通过列提纲的形式,从素材库中选取多个素材,并依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一条行文线索,从而将所选材料合理组合。

(3)行文有方。确定了素材和线索,还要想办法在文章中凸显这条线索。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突出线索,或者让线索在文章的多个自然段重复出现等。线索突出,读者就会一目了然。

(4)结构完整。结尾处或借助议论抒情,或概括总结、画龙点睛,再一次强调线索,达到既收束全文又呼应开头的效果。

【佳作展示】

神往之境

摩挲着掌心这块小小的石头,我的心又飞往那片湖水。

那片湖水澄静透明。春天,湖畔的柳树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在湖面上,树下坐着静静看书的学子;冬天,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在湖面上滑冰,青春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寒冷。沿着湖边的小路,往不远处走去,是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建筑,透过窗子向里面看去,可以看到无数学子或专注听课,或查阅资料,或奋笔疾书,其中一幢房子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北京大学”。

这是一块来自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石头,是我的表姐送给我的。我仍清晰地记得她把这块带着她体温的小石头送给我的那天对我说的话:“这是一块来自北大未名湖畔的石头。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把它送回去;我更希望那一天是你去北大报到的日子,而你的身份是一名北大新生。”

表姐一直是我的榜样,是我们家族中最优秀的女孩。她从北大毕业后,又去瑞典攻读博士后学位。分别那天,她送给我这块石头,对我说了那番话。这块小小的石头和简短的话语,让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成了我心心念念的地方,让懵懂的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我要考上最好的高中,再努力学习三年,争取考上北大!

这块小小的石头一直搁在我的书桌上,我用它来压我做过的各科试卷。看上去,它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小石头,把它扔在溪滩上或是路边,你不会发觉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因为它来自我的神往之境,它就自带了一种灵气和魔力——每当我解题疲倦,想要偷懒时,看到这块石头,我仿佛看到了深夜北大图书馆里依旧通明的灯火,看到了天之骄子埋头读书、攻坚克难的模样;每当我考试受挫,消沉失落时,我会握紧这块石头,感受它的棱角,仿佛就能感觉到它传递给我的力量,便会重新鼓起奋斗的勇气。

北京大学,我的神往之境!请等我三年,等我以一个新生的身份前来报到,再把这块有魔力的石头送回原处!

【评点】

作者以一块石头为线索,抒写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开篇并未交代石头的来历,而是以一段环境描写创设情境,将读者带入恬静美好的北大校园生活;接下来插叙一段往事,回忆了作者与表姐临别前的场景,并道破石头的由来,顺理成章;结尾赋予石头以象征意义,卒章显志。文章思路清晰,布局合理,借助一块北大未名湖畔的石头来引出作者心中的“神往之境”,构思可谓巧妙。

佳作展示

最好的奖赏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总会得到或多或少的奖赏,有时也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惩罚。大部分人往往把奖赏当成极大的荣耀,而把惩罚当成最大的侮辱。其实,有时换个角度思考,惩罚也不失为奖赏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已渐渐淡去,但唯独它一直在我心海中漂浮。

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虽然已是深秋,可太阳依然那么大,那么毒。我很不情愿地随着父母去田间收玉米。到了地里,还没干一点儿活儿我就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焦虑烦躁。我闷闷地去地头坐下,不知怎么的,就开始乱发脾气,看着这穷山恶水真是让我烦透了。

突然,邻家地里的玉米吸引了我。那玉米长得好大,一棒玉米就几乎和我家的两棒差不多大,真让人喜欢。于是,我悄悄动了心思。我偷跑到邻家那片玉米地里,三下五除二就掰了一麻袋。想着父亲每次收完一块地,都会在地里翻来翻去,找遗漏的玉米,我的心里就更加有成就感,因为我一下子为家里多收来这么多又大又好的玉米。

正当我想把这个自认为的好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已经来到了我的背后。我刚要张口,话音还没出来,父亲就一巴掌劈头盖脸地向我打来,他厚重且粗糙的手掌重重地击在了我的脸上,我感到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股酸涩的情绪瞬间从心中涌出。我扭头疯狂地奔跑着,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跑,或许是想要逃走……

那天晚上,父亲罚我不许吃饭。尽管母亲再三请求,父亲还是没有答应取消对我的惩罚,我当时对父亲有了一点儿恨意。当晚我被父亲拉着去邻地的主人家道歉,我内心依然是不理解且不服气,后来父亲又为邻家多送了两麻袋玉米,这就使我更加不理解……

回首往事,一帧帧画面依然是那样清晰。如今的我成长了不少,当我再次回想起父亲的那一巴掌时,我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如果父亲当时对我投机取巧偷摘邻家玉米的做法给予表扬或表示默许,我恐怕已不是现在的我。当父亲毫不留情地惩罚我时,是在修剪我人生之树上贪婪的枝条,使我笔直茁壮地成长啊。

我终于明白,有时候,最大的惩罚也是人生中一种最大的奖赏。

点评

1.情节曲折,一波三折。

文章开篇以倒叙的形式展开,具体叙述过程中“我”的心情先是因为太阳的毒辣、农活的繁重而焦虑烦躁,而后看到邻家的玉米就“喜欢”起来,遭遇父亲的巴掌后“委屈”逃走……“我”心情的变化作为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结尾以“回首往事”结束回忆,阐述“我”的理解,点明文章主旨,升华了主题。

2.细节具体,人物真实。

“偷玉米”和“被父亲打”的细节描写生动具体,“我”看到邻家的玉米后动了心思,“三下五除二就掰了一麻袋”,真切地表现了“我”偷到别人家玉米后的兴奋,“我”小时候爱占便宜的形象跃然纸上。“劈头盖脸”“重重地击在了我的脸上”表现了父亲对“我”做法的愤怒、下手之重。父亲正直、无私的形象在打“我”一巴掌后凸显出来。人物形象可知可感,文章的画面感十足,扣紧读者的心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