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之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有追求功名的小人,也有不问世事的真名士,或虚伪狡诈,或正直善良。
在众多人物中,匡超人是一个性格鲜明丰富的的文学形象,这个人物由善良敦厚的好青年变成见利忘义的小人,他经历了什么事?值得我们探究、深思。
优秀的匡超人匡超人是一个淳朴的农村五好青年,他孝顺、勤劳、上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01他有超人级的孝心。
匡超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境贫寒。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匡超人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到了省城,在柴行里做记账。不想客人折了本,就打发匡超人离开了。两手空空的匡超人流落杭州,幸好遇见马二先生。
他向马二先生哭诉:"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马二资助了他一些银两和棉衣,匡超人才得以顺利返家。
在"孝"方面,匡超人做到了言行一致。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里,匡超人都没来得及休息,就跑到父亲跟前,磕头问安。匡超人父亲卧病在床,在匡超人回家之前,大小便只能在床上完成,匡超人回家后,当晚就在父亲身边睡下,日夜伺候父亲起居,就连大小便都亲力亲为。
为了让父亲舒舒服服地出恭,匡超人直接让父亲横躺在床上,中间放一瓦盆,自己跪在地上,两肩托着父亲的双腿,一点也不嫌弃父亲出恭时的气味难闻。
不仅如此,父亲出恭后的瓦盆,也是匡超人拿出去清洗。不让母亲碰上半分,担心气味会伤了母亲脾胃。
这样的孝心,大概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还有一件事,也将匡超人的"孝"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天晚上,村里失火,火光冲天,形势危急。他哥哥匡大和嫂子只顾着搬运财物,而匡超人却忙着救人,救出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嫂子。
这样的行为,令人佩服、感动。
02他有超人般的毅力和上进心。
在生存都有困难的情况下,匡超人一边做着小本生意,一边发奋读书。他白天*猪、磨豆腐,然后去集市上卖,回家还要照顾生病的父亲。一天从早玩到晚,没有一点空闲,但即便如此,匡超人仍不忘马二先生的教诲,努力读书。每天晚上伺候父亲歇息了,匡超人就把灯盏装满油,挑灯夜读到四更才睡。结果还没睡多久,又要起来*猪、磨豆腐。
即使家里遭遇火灾,举家迁入庵中,父亲病入膏肓,匡超人依然没中断读书。
匡超人的孝顺和勤奋传到了当地知县的耳朵里,知县鼓励匡超人应考,并资助了他考试的资费。为后来匡超人的连连好运做了铺垫。
从此匡超人正式走向仕途,并在风云变幻的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
他的毅力和韧劲还体现在他极强的生存能力上,流落杭州期间,他靠拆字来养活自己,虽然收入微薄,但不失读书人的体面。回到家里,他靠马二先生资助的钱,干起了*猪卖肉的营生。书生干起了五大三粗的汉子*累活、脏活,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适应并生存下来,真可谓生活的强者。
03他为人敦厚,待人有礼。
从小到大,匡超人都是一个谦和懂礼的人,平日碰到乡里人,匡超人总是先打躬作揖。
不仅对待外人温和有礼,对待家人更是如此。
匡超人的哥哥匡大因为父亲身患重病,不但不照顾父亲,还因为担心被父母拖累,把家分了,自己和妻子独过。面对哥哥的不孝,匡超人没有说哥嫂半句不是,反而在自己生意赚钱之后,拿钱帮衬他们。
家里失火了,匡大只顾抢自己的财物。而匡超人想的却是救人,大火中,他不顾自己的生死,一一救出家中亲人。
而反观哥哥,胆小怕事,又自私自利,哥俩一对比,匡超人的人品高下立现。
堕落的匡超人父亲去逝时叮嘱匡超人不可得了势就忘了本,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可是匡超人终究还是忘了父亲的谆谆教诲,变成了一个坏人。
匡超人有多坏?
01冷酷忘本,狂妄自大。
当潘三入狱后,匡超人做贼心虚,怕潘三供出自己。赶紧进京,躲在复任的李本瑛的庇护下。成了墙头草,两边倒。
身在大牢的潘三听说匡超人做了官,就托人想见匡超人一面,一来叙叙旧,二来也希望匡超人看在兄弟情谊上能够帮自己一把。潘三对匡超人亲如手足,不仅多次帮助他解决经济困难,甚至还帮他做媒娶亲,并在匡超人结婚时赠送了他二百两银子让他置办家业。
可是匡超人非但不去看望,还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不是我不愿去看望他,而是今时不同往日,我如今做官了,官与民不同,官与犯人更加身份有别,我也是身不由己呀。"
他还处处吹嘘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贬损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出的书销量总是不行"。自私自利,冷酷忘本,两面三刀的利己主义者跃然纸上。
02趋炎附势,虚伪自私。
匡超人和郑氏结婚之后,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三口生活美满。但好景不长,很快匡超人就因为被再次提拔做官而露出了丑恶嘴脸。
他不顾岳母的求情,妻子的哭闹,强行把妻子送回了老家,理由是自己如今做了官,让妻子住在娘家不体面。但自己现在没钱养家,所以让妻子回老家最好。这样人生地不熟,就不会给自己丢脸。
送走妻子之后,匡超人就立即进京拜见了李本瑛。当李本瑛问他可曾婚娶时,他撒谎说没有,暗暗安慰自己:"戏文上的蔡状元有了妻子不是也被招赘到牛相府了吗,甚至还被传为佳话,我这又算得了什么。"心安理得再娶辛小姐为妻。作者把这样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后当他得知原配妻子郑氏去世后,他假惺惺落泪,心里却认为了却自己的一桩心事。曾经淳朴厚道的五好青年,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变得虚伪冷酷,成为追逐功名利禄的衣冠禽兽。
堕落的原因一个淳朴的农家子弟堕落成彻头彻尾的无耻之徒,应该向谁问责?
01家境贫寒。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自古以来就不少见,《我的叔叔于勒》所反映的,也是这一主题。直到今天,这样凭借财富来看人高低的依旧大有人在。金钱真是一双厉害的无形的手,它捕获并奴役人心,影响你的判断,离间你的感情,让你失去所有美好的品质。正如菲利普太太愤怒指责于勒一样:那个小子就是一个无赖!
匡超人也是这样,因为害怕回到贫穷的原点,所以变成势利小人。想当初,马二先生见到他时,别人穿棉袄,他却只能穿一件"单布衣服,甚是褴褛",头戴一顶破帽。
家里穷得无栖身之地,最后只得借住庵里。大哥不争气,父亲卧病在床,一大家子全指望匡超人。脏活、苦活他全不挑,一并应承。每天还要挤时间读书,以求有朝一日能求取功名,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
所以,他对父亲的遗言置若罔闻,为了功名富贵,他背离最初的自己,美好的品行消失殆尽。由此看来,是贫穷让他失去了自我,限制了做人的格局,丧失其本心。
02科举制度下追名逐利的世风。
在当时,中举与否,决定了读书人生活如在天堂还是地狱。中举后,匡超人收到了可观的份子钱,现实狠狠给超人上了一课:一朝进儒林,财源滚滚来。
所以,有的人到老都在考试,饱尝科举生涯的百般滋味。周进痛苦撞木板,范进喜极而疯,作者不动声色,给予辛辣的讽刺。孔乙己就没这么幸运了,只能在穷愁潦倒中死去。
匡超人中举后,乡邻对他变得恭敬,和尚也主动奉承,和尚的行为表明:即使是佛门,也不会是众生平等。而上层的"学府老爷"也派人请匡超人去家里做客,竭尽拉拢之能事,以扩展自己的朋友圈,巩固自己的势力。
中举,导致匡超人精神世界重构,使他最终成为虚伪奸诈的卑鄙小人。他由善而恶的转变,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03匡超人自己对功名的热衷。
社会影响是外在的,而是他自己的*才是他走向堕落的真正原因。
当他面对赶考和妻儿两难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功名;当他得知知县受陷害时,他不顾师生情谊,只想如何保全自己;当潘三入狱,他马上与他划清界限,让自己不受牵连。为了利益,为了功名,什么败坏道德的事他都做得出来。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如此良善的少年郎,一步一步走上令人唾弃的道路,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