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水至清则无鱼感悟的话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30 04:10:5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一典故作为老祖宗的智慧,历来为人们熟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水至清则无鱼感悟的话(1)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记载,子贡想要入仕问孔子,“人应该怎么为官呢?孔子就如何做到官位稳固又能得到官声长篇大论一番后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暗示做人要有容人之心,不可吹毛求疵,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水至清则无鱼感悟的话(2)

无独有偶,《汉书·东方朔传》中也记载东方朔劝谏汉武帝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还说:“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进一步诠释了这句话。

水清澈自然是好的,但若是至清,水质达到透明纯净的角度,水中不仅失去了养分,而且无一丝遮蔽就会容易导致鱼儿死亡。人亦同此理,明察秋毫是应该的,但若是过了这个度,就变成死板、苛刻。人犹如一把锋利的剑,这剑悬挂着看起来很好看,倘若用起来则伤人伤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水至清则无鱼感悟的话(3)

明代海瑞为官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素有“海青天”之美名。他纠正冤假错案,处置土豪劣绅一心追求正义。贪官污吏们对海瑞又恨又怕,海瑞没有把柄在浑浊的官场上如一柄利剑,贪官们只好大肆夸奖海瑞正气,实则是想这位“阎王爷”早日升官出境。

在嘉靖四十五年,海瑞目睹嘉靖皇帝整日沉迷于求仙问道,对朝政毫不上心的荒唐行径,他遣散家仆,诀别家人,抬棺上疏。在这道《治安疏》中狠狠批评嘉靖皇帝,直言“嘉靖嘉靖,乃家家净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水至清则无鱼感悟的话(4)

海瑞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一死也要骂嘉靖呢?

海瑞死谏,目的是希望代圣人言,企盼明君盛世则他死不足惜。可嘉靖皇帝是个聪明人,看到这道疏后并没有*他。嘉靖没有*,就意味着“昏君”这一千古骂名嘉靖一人担。如果嘉靖认为自己没错,那么海瑞敢给皇帝泼脏水,哪怕有九条命也不够用。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水至清则无鱼感悟的话(5)

嘉靖帝沉思良久,将海瑞下监狱判处死刑,又勾决罪官海瑞一名,着黄锦传旨,不许骑马,不许乘坐车轿,午时正步行至诏狱。若午时三刻旨意未能送达,是天命赦免海瑞。内监黄锦有腿疾,所以是天命赦免了海瑞。海瑞没有死成,同时海瑞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海瑞感慨道:“求仁不能,取义不得,遗骂名于君父,博直名于己身,皇上不让我死,哪里还谈得上代圣人立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哲理,水至清则无鱼感悟的话(6)

经此一事后,海瑞声名鹊起,为后世文人实在是开了一个坏头。后辈清流派为博一个“敢谏”的名声青史留名,视当庭忤逆君上为荣光,加速了明朝的覆灭。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告诉我们为人处事都要有个度,哪怕再好的东西,过头了就不再是最好的了。正所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唯《中庸》中所言不走极端,不偏不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才是明世之道。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