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回小说的兴起、发展及其文化色彩
章回小说是我国明清时期的一种 重要体裁。它有自己的演变过程,在文体形态、叙事方法、篇幅容量诸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如果就语体而言,章回小说有白话章回小说与文言章回之分。
(一)由説弗芒木到作家独立例作
1.章回小说直接从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 等章回小说就分別源于宋元讲史、讲经活本。
王国维在《唐三藏取至寺活跋》中就认为《取经诗活》“三卷之书”共分十七节,亦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有一定的道理。
《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卷,240则(节),《残唐五代史演义》分12卷60则。基本具备了章回小说的体例。嘉靖年向郭勣刻印的百回本《水浒传》(现仅存8回),是现在所能見到的最早分回立目的衣篇小说。
2.《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 这些小说属于世代积累型作品,其故事先在民间长期流传,最后由文字艺术修养较高的文人采用材料,发挥想像力,进行艺术加工而创作成书。这些名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出长篇章回小说初期创作的共同规律。
到了《金瓶梅》,作家独创成分大大增强,但仍留着历代累积的痕迹。
明代中晚期,还出现了一批文人独创作品,如《西游补》《玉娇梨》、《禅真逸史》 等,体现了创作者文体意识的独立,标志着章回小说的创作开始走向成熟,而最具独创性的要算《儒林外史》、《红楼梦》 等。
3.续书现象。在文人创作中,有一种续书、仿作、改作的普遍现象。明清时期,几乎每部古典小说名著都或多或少出现有续书或仿改的情况。
富有独创精神的续书如《西游补》、《水浒后传》 等。
4.章回小说按题材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幻想、世态人情、才子佳人与艳情、公案义侠、社会讽刺、谴责时弊等八类。
(二)章回小说的发展情形
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发展过程有三个突出现象:
1.波浪式发展,低潮过后有高潮。明清五百年间,出现三个高潮。每个高潮都有奇峰拔起的伟大作品产生。第一高潮出现在元末明初,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产生。第二个高潮在明中叶,有《西游记》、《金瓶梅》出现。第三个高潮在清初,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2.杰作成模式,一书带出一群。一部成功的杰作,必然会在社会上发生广泛的影响,随之在文学创作中发生模仿效应。
3.发展不平衡,后来未必居上。伟大作品有待于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伟大作家,而伟大作家的出现需要主体客体许多条件的因缘巧合,可遇而不可求。
(三)体式的改进与市民文化色彩
章回小说有一定的文体规格,却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晚期作品《儒林外史》、《红楼梦》 与早期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作比较,在回目、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都有很大的变化
章回小说主要属于市民文艺。带有强烈的市民色彩。
二、章回小说的体式特征
(一) 以分回标目 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特有的体式特征,故称为章回小说。
回目要尽可能概括所说故事的重要内容。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回目都是七字的单句,如“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曹操起兵伐董卓”。到了《水浒传》, 单句变成偶句,如“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到了《红楼梦》,有些回目,不仅对仗工稳切题,而且富有诗意。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等。
(二)继承“说话”艺术的叙事方式
章回小说继承宋元说话”传统,作者(叙事人)始终扮演着说话人的角色,采用“说给人听”的散说为主并以韵文的叙事方法。
“说话”、“且说”、“但见"、“只见"之类,仍是叙事和描写的常见方式。
在每回结尾,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结束。
(三)多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章回小说继承说书艺术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叙事人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可以随意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对于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水浒传》
那大头领呵呵大笑,滚鞍下马,撇了枪,扑翻身拜道:“哥哥别来无恙?可知二哥着了你手。”鲁智深只道赚他,托地跳退数步,把禅杖收住,定睛看时,火把下认得不是别人,却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教头打虎将李忠。原来强人下拜,不说此二字,为军中不利,只唤做剪拂。此乃吉利的字样。李忠当下剪拂了起来。(第 五回)
陆谦大喜道:“还是薛端公真是爽利。明日到地了时,是必揭取林冲脸上金印回来做表证。陆谦再包办二位十两金子相谢t。专等好音,切不可相误。”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第八回)
有些作家为了更细腻地表现人物,不满足这种全知视角而兼用作品中的人物自已去看去听去感受的限制视角。
如《水浒传》写宋江眼中看莽李逵,李逵眼中看到了黑宋江。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第三十八回)
(四)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
小说结构的主要内容是对情节的组织安排,使整部小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容不同,结构也随之不同。
章回小说大多采用单线组合的结构形式。
故事较长的则组成情节单元。情节单元常由三个回合组成。有的网状结构,如《金瓶梅》与《红楼梦》。
一般有单线组合、单线纵贯、多线交叉、网状交织等基本形态。
(五)缓急有致的叙事节奏
章回小说写给读者看,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从而注意艺术节奏,讲究故事发展得快慢、紧松、起伏、擒纵等变化。
如《三国演义》第七回叙述袁绍和公孙瓒、孙坚和刘表之间混战,接下去第八回却转而叙述貂蝉的故事,毛宗岗批道:“前卷方叙龙争虎斗,此回忽写燕语莺声。温柔旖旎,真如铙吹之后,忽听玉箫;疾雷之余,忽见好月:令读者应接不暇。”
(六)通俗化的叙事语言
唐代传奇以文言文为主,宋元“说话”转为以白话为主。章回小说继承宋元说话"传统,叙事语言力求通俗化大众化。但当时的书面语言仍是文言文世界。章回小说为了雅俗共赏,在白话中夹杂文言词语及引用融汇诗、词、歌、赋、史传文学,也是很自然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利用了《三国志》史料等原因,名为“通俗”,实则“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相比之下,《水浒传》采用老百姓口语,可称为名副其实的长篇白话小说。《金瓶梅》 为与内容相适应,叙事语言趋于市民化。《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则是经过精心提炼的白话而更富有文学色彩。
三、章回小说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一)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
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小说无疑是古代文学领域中的大国。若从反映社会、描写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无论哪种文学样式,都难与章回小说相比。章回小说对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风俗等各方面都有比较深刻的反映,它是明清社会全景式的形象再现。其艺术成就之高,足可置身于古今世界文学之林。
(二)促进和推动了戏曲运动
古代小说、戏曲同步发展而互相影响。开展戏曲活动的关键之便是剧本。明清小说更证明,有不少小说作品(或篇章)固然是从戏曲改编而来;但更多的是章回小说为戏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物、题材和精彩故事。不少明清传奇剧便是根据章回小说改编而成。到了近代的地方戏和京剧更是大量取材于古典小说名著。
(三)向平民百姓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
章回小说向平民百姓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功不可没。甄伟《东西汉通俗演义》卷首托名袁宏道序日:“予每检《十三经》或《二十一史》,一展卷,即忽忽欲睡去,未有若《水浒传》之明白晓畅,语语家常,使我捧玩不能释手者也。今天下 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聚讼言之不倦。
(四)促进和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分析白话发展经过时说:明清时期“这五百年中,流行最广,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书,乃是那几种‘言之无文行之最远’的《水浒》、《三国》、《西游》、《红楼》,这些小说的流行:便是白话的传播;多卖得一部小说, 便添得一个白话教员。
(五)为现代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六)特殊而重要的文化使者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人民,也曾通过明清小说,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很早就开始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早在十七世纪的朝鲜汉语教科书刊本《朴通事谚解》中,就有关于《西游记》、《飞龙传》的记载。明末清初出现的《金云翘传》,在距今约二百年前就被诗人阮攸改编为长诗,驰名于越南文坛;《好逮传》 远在18世纪就流人西欧,译成多种译本。我们从德国诗人歌德的赞赏言辞中就不难意会到他是怎样通过小说来了解和赞叹中国悠久而优美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