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写孔乙己的目的是什么,孔乙己写的是什么地方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6-25 21:50:33

孔乙己,这个鲁迅先生笔下的“读书人”,在酒馆里,身着长衫的都会找桌子坐下,再点几碟菜,慢慢喝酒吃东西。只有穿短衫的人,因为囊中羞涩,才会站着喝酒吃东西。但孔乙己这个人,他身着长衫,却站着喝酒。

早年读孔乙己,只觉得这个人很搞笑,现在年近三旬,却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孔乙己这个名字是别人帮他取得,孔乙己是非不分,自以为是。孔乙己认为是斯文人士,所以身着长衫,也或许,他不想从事体力劳动,所以不穿短衫,但是他又没有多余的钱,所以他也只能站着喝酒。搜集了文中对他的描述:开口闭口就是“之乎者也”之类的话,“教人半懂不懂的”,虽然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这个时候,因为他字写得好,有人给了他一份工作:抄书。但是他“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于是最后,他只能去偷了,被人逮到,那肯定就是一顿毒打,后来有一次,他爬着来店里喝酒,再后来就没再见过。

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目的是揭露封建统治下的读书人的悲惨模样,他觉得孔乙己的这么惨的最终原因是封建礼教思想固化,孔乙己受到封建思想的洗脑后才变成这个样子。说到这里,就要提到满清的思想政策了,为了保证他们的阶级统治,采用了“弱民,愚民”的政策,满清政府的文字狱和八股文,彻底封锁了民间的言论自由,让人不敢说,也没法说,因为很多书都被列为禁书,所以导致很多读书人只知道“之乎者也”而不知道“知行合一”。

首先,来分析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的外表,“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说明这个人不爱干净,连自己的衣服都不爱洗,甚至就是不洗。我记得民国有个大佬说过:人这一辈子三碗面最难吃,人面,情面,场面。人面就是人的着装,要保持清洁,就要按时洗头洗澡,剃胡子,洗衣服。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需要保证的。但是孔乙己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他每天就是在一群没读过书或者读书少的工人面前炫耀“之乎者也。”之类的文化,但是当别人说他怎么没考上秀才的时候,他便会“颓唐不安”。隋文帝杨坚开创的科举可不仅仅只是写文章,还有算数和地理等等,只是到了清王朝,为了让百姓愚昧,主要的原因是乾隆时期,欧洲发生了巨变,法国的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清王朝很害怕,于是大兴文字狱,科举只考四书五经,以此来控制百姓的思想,目的就是巩固他们自己的阶级利益。而孔乙己就是那批被愚弄的可怜人,被封建礼教洗了脑,认为自己只要是个读书人,就一定比其他人高人一等。

其次,他字写得好,这其实是个好事,也因此有人找他抄书,但是他不仅好吃懒做,反而偷了别人的东西,当别人说起这事儿的时候,他却反驳:“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意思仿佛是,只要他是个读书人,窃书就不是偷书,就不能算犯法。这个思维逻辑多少有点让人搞不懂,都是偷,难道就因为是读书人,就不能作为偷了?笔者疑惑:不算偷吗?这已经是不辨是非了,这和赵高的“指鹿为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四书五经的思想囚笼,让孔乙己丧失了主观能动性、不以客观存在为向导努力前行、看不清自己的处境、不愿意放下自己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获得报酬。但是他也是一个人,那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会变成这样?原因就是清朝对知识分子的压迫。从乾隆闭关锁国开始,其实清政府的内心就非常害怕,他们害怕有一天老百姓们悟了,发现所谓的天子只是一个名头,害怕他们的地位遭到动摇,害怕自己像欧洲那个被送上行刑台的皇帝有同样的遭遇。所以清政府的领导者不希望百姓是一群有独立想法,明辨是非,饱读诗书之人,因为这样,会让他们的统治产生动摇,甚至毁灭。但是就算清政府这么做了,也没有让他们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代,1911年,之前被清政府愚弄的袁世凯反将一军,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凯在年轻的时候也信任清政府,并且统领新军,但是他在清政府眼里,只是一个牛肉罐头,吃完就扔。后来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那帮所谓的“贵族”搞不定,只能请袁世凯出山,但这个时候袁世凯已经看清了他们的本质,与其把命运放在别人手里,不如自己把控,袁世凯和南方政府达成了协议,皇帝退位,清朝统治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笔者在想,孔乙己为什么要偷?难道好好得给别人抄书赚钱不好吗?但现实并不会按照孔乙己的想法发展,唯心主义的思想不会改变现实,对付小偷,那个年代并不会因为他是读书人而客气。他最后因为偷窃,被打断了腿,连喝酒都是爬着来喝的,后来甚至不再来了,文章结尾老板说孔乙己还欠着十九文呢!原本一个及时还账的人突然没了消息,说明十有八九已经没了。

这让我想起汉武帝时候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读书人,他满口仁义道德,他跑去教汉武帝:要用仁义和爱去对待匈奴人,要感化他们,不能用武力。汉武帝点头:这个建议不错,这件事就交给你了。然后把他派到边境去感化匈奴人,结果第二年,他就被匈奴弄没了。自此,朝堂之上再也没有人去教汉武帝怎么感化匈奴人。

学过的知识,要用在现实中,才能起作用,读书学习是为了提供和提高生产力,为人类做贡献,不然学来干嘛?学了不用,时间一长,就忘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