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第十段用了什么描写,孔乙己每段描写方法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6-25 22:01:02

孔乙己第十段用了什么描写,孔乙己每段描写方法(1)

1. 作者背景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在他十三岁那年,父亲患了重病,十六岁那年父亲病逝。家庭顿时坠入穷困,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鲁迅的革命精神更为振奋。他在1918年四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杂文等,把封建社会予人,不仅是政治压迫、经济剥削,而且是经济扼*,都一一地从其作品中反映出来。

2.主旨

作者借科举考试落地的读书人孔乙己的悲惨故事,反映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同时揭露了这种制度下冷酷无情的社会风貌。

3.写作背景

小说的时代是满清末年,当时科举制度仍未废除。作者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但当时(民国初年)一般人的思想仍非常守旧,读书人仍然以为书读四书五经就可以升官发财,而一般民众尚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作者当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所以在1918年冬天完成这篇小说,借孔乙己这个人物,抨击科举及反映社会面貌。

4.内容大意

开端(第一段至第三段):

以鲁镇介绍酒店的格局和光顾酒店的两类顾客,即短衣帮和长衫客,在已发生的环境,不致情节发展的气氛,介绍主角孔乙己。

发展(第四段至第九段):

叙述断腿前的孔乙己,以外貌、衣着、语言和绰号的来源描写主角的形象和性格,也交待孔乙己沦为小偷的原因。

高潮(第十至十一段): 

点出了孔乙己断腿的原因,再以外貌、衣着和神态描述断腿后的孔乙己。

结局(第十二至十三段):

留给读者深长的迴想,而“十九个钱”就反映了孔乙己其内部身价和可悲的遭遇。

5 . 鉴定 

   《孔乙己》确实是一部具有惊人概括力的小说。在他那短短不到三千个字的篇幅中,从容不迫地叙述了孔乙己凄凉的一生,也概括了那个年代大多数旧式读书人的悲惨命运,进而刻画出一个生动具体的艺术世界。

就中心思想而论,这篇短篇小说蕴含了四项主要思想内容,强烈地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揭露了封建科举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弊端。其一,鲁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的遗毒。文中描述孔乙己自命清高,轻视劳动,不事生产,而且好吃懒做的劣性,使他生活穷困潦倒,最终因为偷窃而遭人打折双腿。这完全是腐败的科举制度的遗毒害了他。

其二,这篇小说揭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从酒店里的酒客们经常以孔乙己作为取笑的对象,根本不把他的难堪和痛苦当成一回事,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再说,酒店的老板面对折了腿的孔乙己,不但不深表同情,反而还说“孔乙己嘛!你还欠十九个铜钱啊?”的话,尤可看出人性丑恶的一面。

孔乙己第十段用了什么描写,孔乙己每段描写方法(2)

其三,文章中反映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文中提及孔乙己因为偷了丁举人的书,就被他打着了双腿,这种目无法纪的现象是不合理的。理应将他送官查办,通过刑法,得到应有的处分,而非私自是以暴行。又如酒店里的小伙计,年仅十二、三岁,就得辍学出来当童工,甚至还得靠大情面的介绍,这就是旧社会不合理的制度所造成的祸害。

其四,《孔乙己》这篇文章唤醒了当时读书人的落后思想。从孔乙己一生的遭遇来看,都因为他执着与守旧的想法,不能接受与认同社会和时代的转变,还是以保守、迂腐的思想处事,而且始终坚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陈腔论调。像他这种人最终必定自取灭亡。鲁迅借此唤醒当时的读书人应该抛弃落后的思想,并以进步、正确的思想取而代之,迎向新的开始。

《孔乙己》在艺术上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鲁迅在文章中表现了他卓越的艺术天赋。茅盾曾说过:“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磨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读〈呐喊〉》)

《孔乙己》是一种新形式。它是以站在柜台旁边的一个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艺术布局为出发点的叙述体小说。其文章的特点是短小的篇幅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此篇章之所以能够短小而深广,除了语言本身的精炼,更少不了高明的写作技巧。文章最巧妙的一环是从构思到布局直至铺叙各细节都恰到好处,各守其位,没有一丝多余的感觉,

论艺术特色,《孔乙己》一文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法。鲁迅通过第一人称“我”或小伙计的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去形容和刻画孔乙己的遭遇,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露,也提高了故事的可信性。此外,直叙法与茶叙法的应用也为文章生色不少。在原文的第五段,作者在在叙述酒客取笑孔乙己的情形中,加入了一段插叙,也给了读者对于孔乙己沦落至偷窃的原因作了一个完美的交待。

不仅如此,文章的结构完整,环环相扣,叙述有条不紊。故事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束,情节高迭起伏,前呼后应,结构严谨,不拘泥也不造作,字里行间流露才出淡淡的艺术美。与此同时,作者选材精当,以意见主要时间为骨干,集中描写孔乙己悲惨的遭遇。从他到酒店喝酒,屡遭人取笑,后因偷人家东西而被打折了腿,其后就不见踪影了。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却能将受到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出来。此外,作者描写的场景集中,一点儿也不散乱。篇中集中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顾客的种类,都是为孔乙己的出现做准备。因此,当孔乙己一登场时,就能凸现出他的性格特色,这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另一特色在于其人物性格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孔乙己是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鲁迅从外形和服饰重点描写孔乙己,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惯。文中提及“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要知道,当时穿长衫的都是上等的读书人,可当时身为读书人的孔乙己生活穷窘,却爱面子,不愿脱下长衫,但却堕落到只能站着喝酒。这句子不但对孔乙己的外形作了整体上的描写,而且简练概括了他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这个人很穷也很懒,从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缝,也没有补。”就透露了他懒散的性格,也深刻地描述了他的社会地位。此文也运用了个性化的话语突显人物鲜明的性格。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正印证了他那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虽然文章前几段描写的都是孔乙己的负面性格,但其负面性格的背后,蕴藏着善良的一面。故事中提及孔乙己教“我”识字,又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多乎哉?不多也”,流露出天真善良的本性。

此外,此篇文章的语言精炼,且生动传神,短短的几句话,便成功地把性格与动作发挥的淋漓尽致。“穿短衫的人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文中作者用了“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酒客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当孔乙己要“排出九文大钱时”,“排”一字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也显示了他在酒店特殊的身份。然而, 孔乙己份茴香豆给孩子们时,他“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慌”和“罩”二字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深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的慌张,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读书人性格。

多种不同的运用也是其中的艺术特色之一。鲁迅以哄笑声来描写悲剧,。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一面是影射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则是无聊的逗趣与取乐。这种以乐境写哀更令人哀的手法,把社会的悲剧与反封建的意义描写得更为深刻了。此文也应用了对比手法。作者把劳动阶级喻作短衣帮,是站在柜台外边喝酒的一群;然而把资本家喻作长衫客,是在柜台里边的房里坐着喝酒的一群。这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体现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弊端。作者也把孔乙己描述成不折不扣的落第知识分子,迎着非人的生活,失踪人取笑的对象;丁举人则是登科的读书人,仗势欺人,村里的人都很敬畏他。作者通过丁举人和孔乙己两个强烈对比的人物性格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6. 结尾

对我来说,这是一篇文学价值极高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并富有当时封建社会弊端的真实写照,从中也提示着我们不要一味地固步自封,要勇于接受新事物。

在这短短不到三千字的篇幅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预计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又显得紧针密线,内容情节高迭起伏,前呼后应,环环相扣。此外,精炼的遣词用字和不同表现手法的应用提升了这篇文章的艺术美,也让我不禁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赞叹不已。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