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区别,3500个异体字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6-27 08:53:08


文/李放(喀什大学)

摘要:古今字和通假字辨析不明一直是古代汉语初学者头疼的问题,本文在对古今字与通假字这两个术语做界定的基础上,从古今字的出现时间与通假字不同、古今字形成原因与通假字不同这两点,辨析说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希望能给有困惑的读者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区别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区别,3500个异体字(1)

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种意义上先后出现的形体不同的一对字,产生在前的字即为古字或原字,产生在后的即为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通假,简单说就是借用甲字替换乙字。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是两个字在字意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这两个字就叫做通假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做借字,被代替的字叫做正字或者本字。

在对古今字与通假字这两个术语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对它们做出辨析,说明它们的区别。

一、古今字的出现时间和通假字不同

(一)古今字的出现时间

古今字是一对形体不同的字,分为古字和今字。古字和今字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先有古字,后有今字,是一种历时性现象。

介:《说文》:“介,画也。”“介”字的本义是“边界”。《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在这句诗文中,“介”的意思是“边界”。借用来表示“间隔”“甲士”“量词,相当于‘个’”“指宾主之间的传言人”等。后来另造“界”字表示“介”的本义“边界”,以区别“介”的其他意义。我们现在用的“地界”“界址”“界标”等,都是“介”字的本义“边界”。“介”和“界”在“边界”这个意义上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争:《说文》:“争,引也。”引申为“谏,规劝”,此时读去声。《孝经》中有“争臣”“争友”等,都是“谏,规劝”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诤”,以区别于争夺的“争”。我们现在用的“诤谏”“诤言”等,都是“争”字“谏,规劝”的意义,“争”和“诤”在“谏,规劝”这个意义上构成古今字关系。

(二)通假字的出现时间

通假字出现在相同的时段,借字与本字同时存在,是一种共时性现象。

钧:《孟子·告子上》:“钧是人也,或爲大人,或爲小人。”[1]这里的“钧”字通“均”。“钧”字从金,匀声,本义: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说文》:“钧,三十斤也。”“均”字从土,匀声,意为“均匀;公平”。《说文》:“均,平也。”后“均”字引申为副词,表示“皆,都,全部”。“钧”和“均”同时存在,《孟子》中把“钧”字当作“均”字的意思来用,是一种通假的用法。

罢:《史记·淮阴侯列传》:“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2]这里的“罢”字通“疲”。“罢”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罢免”。《说文》:“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贯遣之。”“疲”字的本义是“疲劳”,《说文》:“疲,劳也。”“罢”和“疲”同时存在,《史记》中把“罢”字当作“疲”字的意思来用,是一种通假的用法。

二、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形成原因不同

(一)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比较单一,它是汉字孳乳分化的一种现象。古代字量不丰,《说文》收录了9353个字,其中常用汉字大约只有三四千字。这些常用字大都一字多义,为了方便区别,后世就依据某种关系另造了新字,以此来分担这些常用字繁重的表义任务。这就是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根据古字造出今字,有一定的依据和方式。清代学者王筠对古今字形成的方式,给出了很细致的解释:“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3]由此可见,王筠将古今字形成的方式细分为两点:一是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分化义;一是古字表示分化义,今字表示本义。

1.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分化义

解——懈:“解”字本义为“分解,指分解动物(原意是解牛)”,引申为“松弛,懈怠”。《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4]在这句诗文中,“解”的意思是“松弛,懈怠”。这个意义后来被写作“懈”,“解”字不再用来表示此义,仍表示“分解”的本义,“懈”字表示它的这一个分化义。

女——汝:“女”字是象形字,《说文》中把“女”字解释为“妇人也”,本义为“女性”。《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中的“女”,读rǔ,意为“你,你们”。这个意义后来被写作“汝”,“女”字不再用来表示此义,仍表示“女性”这个本义,“汝”字表示它的这一个分化义。

2.古字表示分化义,今字表示本义

衰——缞:“衰”为会意字,从衣从冄,本义为“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5]《周礼·天官·内司服》:“共丧衰亦如此”都是用的本义。而这个意义现在被“缞”字承担,如“缞墨(将丧服染成黑色)”。今字“缞”用来表示古字“衰”的本义。

莫——暮:“莫”字是一个会意字,从艹从茻,本义为“日落时”,《战国策·齐策》中“旦莫日进食”中的“莫”就是用的本义。后来这个意义被“暮”字承担,如《楚辞·离*》中的:“恐美人之迟暮。”今字“暮”用来表示古字“莫”的本义。

(二)通假字形成的原因

通假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1.别字

写别字不是现代人才有的现象,古代也有,但是由于文字的约定俗成性,加上古代字量不丰,有些别字会被大众接受,就形成了通假字。

爵:“爵”本义是一种酒器,《说文》:“爵,礼器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虢公请器,王与之爵。”[6]此句中用其本义。《孟子·离娄上》中有“为丛殴爵者鹯也”,这句话中“爵”通“雀”。“爵”字本应写作“雀”,但是大家普遍接受了这种用法,已经约定俗成了,就不再把它看作是错别字,而是当作通假字来对待。

被:“被”字本义是“被子”,《说文》:“寑衣,长一身有半。”《楚辞·招魂》:“翡翠珠被。”[7]这句话中用其本义。《楚辞·九歌·国殇》中有“操吴戈兮被犀甲”,这句话中“被”通“披”,意为“穿上”。“被”本应该写成“披”,但是大家普遍接受了这种用法,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就不再把它看作是错别字,而是看成通假字。

2.重字音轻字形

古人在用借字代替本字的时候,只要求字音相同或者相近,而不讲究字义上有关联。

错:《说文》:“错,金涂也。从金,昔声。”“错”字的本义是“用金涂饰”。“措”字《说文》解释为:“措,置也。从手,昔声。”段玉裁注:“立之为置,拾之亦为置,‘措’之义亦如是。经、传多叚‘错’为之。”由此观之,“错”和“措”是一对通假字,它们读音一样,但是意义毫无关联,古人用它们通假只重字音而轻字形。

衡:《说文》:“衡,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广韵》注释为:“户庚切,平庚匣。阳部。”“横”字《说文》解释为:“横,栏木也。”《广韵》注释为:“户盲切,平庚匣。阳部。”“横”通“衡”,为古代的司察官。于省吾新证:“‘横’应读作‘衡’,二字古通。”这两个字是通假字,它们的字音是相近的,但是字义完全不同,古人用它们通假只重字音而轻字形。

判断一对字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如果从古今字的角度出发比较麻烦,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进行区分。判定了它们是不是通假字,那么是不是古今字,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区别,3500个异体字(2)

参考文献:

[1][4][5]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333,144,150.

[2]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790.

[3]王筠.说文释例(上册)[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327.

[6][7]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441,520.

(原载于《北方文学》 2018年第11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