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的变化过程,比较常见的通假字有哪些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6-27 08:54:08

文/令史

古汉语知识不甚丰富的人,会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看作是古人所写的错别字。但真实的情况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人们在书写时由于某种原因,借用音同或音近的甲字,来表示乙字的意义的现象。

如"学而时思之,不亦说乎","说"即通"悦"。在今天人看来,明明有正确的字,古人却不写,偏偏要用通假字,这就直接导致现代人认为通假字即错别字。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在古文字时期,汉字的数量很少,用来写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就不得不用一个字代表几个词,出现了同形异词现象。

如"之",本意是"到某处去,往",在甲骨文中的表示意思很明确。


通假字的变化过程,比较常见的通假字有哪些(1)


但在殷商时代,指示代词"这"就没法象形,指示了也不好会意,所以只好假借"之"来表达了。

《殷墟书·契前篇》中的"之日允雨"就是指这一天果然下雨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一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现,各类新词不断增加,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汉字的人也越来越多。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描述,战国时期"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一时期,通假字较为常见。


通假字的变化过程,比较常见的通假字有哪些(2)


如"辟",本意为"依法治罪"。在《左传》、《论语》、《战国策》等著作中,多通"避","僻"等字。

到了秦汉时期,通假字得到了抑制,秦统一六国,用小篆统一写法各异的六国文字,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正字法运动。

在政府的有力干预下,字形的统一基本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写词法的混乱。

另外由于焚书坑儒,秦以前流传的大部分典籍被销毁,这从另一个方面为典籍整理中以通行文字代替古文字扫清了道路。

汉代开始注意字音,字义的规范,从史*载看,当时的《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和《训篆篇》等著作,相当于是普及文字音义的教科书。


通假字的变化过程,比较常见的通假字有哪些(3)


而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以后得千余年中,对于汉字正字法都到巨大的作用。

所以通假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普音符号,原则上说,只要语音上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任何文字都可以作为谐音符号。

如源于古大宛国的外来词"葡萄",又作"葡陶","蒲桃"等。

所以以错别字来理解通假字,确实有点片面了,今天的我们也何尝不是在利用同音字不断的发明网络热门词汇,如"杯具","砖家"等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