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真实结局解析,探春结局的暗示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0-24 18:35:26

探春真实结局解析,探春结局的暗示(1)

贾探春是谁,本文揭秘。

初读红楼,喜欢林妹妹;再读红楼,喜欢宝姐姐;三读红楼,喜欢探丫头。

合上书,闭目冥思,如果探春没有离开,贾府或不至于亡。

历史就是历史,罗贯中忠君思想再强烈,也不能改变蜀国被灭的命运,更何况,《红楼梦》是一部极度忠实于历史的小说。

探春虽然没有宝钗和黛玉那么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她是大观园里诸位小姐中最具理想抱负的,想要揭示《红楼梦》中探春的秘密,我们必须先了解探春的性格特点。

一、出身不好

探春是赵姨娘生的,封建社会,庶出的孩子也要认太太为娘,因此探春在五十五回怼赵姨娘:“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了?”本来就是庶出,偏偏又摊上个爱惹是生非的娘,一再坏事,甚至是婚姻大事都被赵姨娘搅黄了,探春的苦恼可想而知。

王熙凤: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兴儿: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二、志向远大

探春胸怀远大的抱负,在贾府兴利除弊,还在大观园发起诗社,极富改革作风和创新精神。

五十五回:

王熙凤:“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

六十五回,

兴儿:“三姑娘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刺戳手。”

五十六回:

脂批:“探春看得透,拿的定,说得出,办的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五十五回:

探春:“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三、酷爱书法

秋爽斋内有花梨大理石大案,名人法帖,数十方宝砚,如树林一样的毛笔,可见探春擅长写字,元春省亲时姊妹们作的诗,就是探春誊写的,探春远嫁时候,还不忘记把以前的诗词都带走,连她的丫鬟的名字都叫“侍书”。

四、远走高飞

八十回以后,贾母和王夫人去世贾家还可以勉强维持,但是探春的离开却是贾家命运的转折点,探春走后,贾府急转直下,紧接着迎春被虐待死,王熙凤被休、自尽身亡,元春被凌迟处死,贾府被抄家……可以说,探春走后,贾家没有一天好日子,直到家破人亡。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的意图隐隐写出了探春就是贾家的顶梁柱,有济世安邦之才,只有她才能挽救贾府的危亡……因此王熙凤病倒以后,王夫人会让探春替代。

还记得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预言吗?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

以往的解读,要么是从贾府“四春”选三个,要么理解为三年,这都是不对的,我认为这里的“三春”就是指三姑娘探春,探春离开后,才开始了《红楼梦》各个主角的悲惨结局。

探春究竟是远嫁还是去世了?书中写的是远嫁,但是我认为是去世了。

第一:

先看有关探春的诗词:

第五回:探春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二十二回:探春所做风筝诗: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六十三回:探春抽中的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

原诗为唐代高蟾作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三首诗出现的最多的就是“东风”和“清明”,这两个词语有什么联系呢?清明是在春天,不同于冬天北风呼呼,而春风是不分风向的,东西南北都有可能,为什么作者一再强调是东风?东风向西吹,风筝断线,飞向西方,那不是上了西天吗?更何况,探春远嫁的日子为什么那么巧,被安排在清明节,清明节不是祭奠亡人的日子吗?

第二:

《吴氏石头记》八十六回:

贾家倾巢而出为探春送行,个个面上有悲伤之色。

贾家俱哭作一团,侍书想到往日情景,早哭的晕倒在地,翠墨将他扶起。

宝玉流泪望着大船怒着要上前评理,凤姐见了忙上去拉住了。

这些场景,从未在嫁女儿的场面上出现过,在丧葬场合倒是再熟悉不过了。结合贾府全家出动,其实作者的意图是送殡而不是送行。

第三

古代小姐出嫁,侍女往往陪嫁,《红楼梦》里也是如此,王夫人的陪房周姨娘,夏金桂的陪房宝蟾,王熙凤的陪房平儿,以前都是小姐的丫鬟,而探春的丫鬟侍书没有去陪嫁,所以我认为作者写探春出海,实际上就是去世。

这真是:

奴去也,莫牵连。

第四

再看脂砚斋给探春的批语: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

脂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

脂砚斋哭的何止是贾府败落,先哭的竟然是探春之死

探春真实结局解析,探春结局的暗示(2)

探春的原型是明末著名作家张溥

探春在现实中有没有原型呢?我以前说了,金陵十二钗都有原型,至于探春的原型,我认为是明末著名文人张溥

张溥(1602年5月14日——1641年6月15日),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明朝晚期文学家,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张溥出身官宦门第,惟因婢妾所生,被人称为“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

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

张溥极有政治抱负,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一腔热血,二十三岁创建应社,二十六岁创作《五人墓碑记》,把矛头直指把持朝廷的阉党和贪官,二十七岁入太学,在北京结成燕台社,作檄文揭发阉党罪行,二十八岁创建复社,成员遍布国内达三千多人,以国家命运和民族兴亡为己任,极力倡导改革图新,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政治力量。

可惜的是,这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党领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政治运动,三十九岁却不明不白的死去,成为了一个悬案,为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留下了一个遗憾。

张溥一生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著作丰富,涉及经、史、文学各个方面,他死后,崇祯皇帝下诏征集其著作,达三千余卷。

说到这里,归纳一下探春和其原型张溥的共同点:

1、庶出,被人冷落,但是又自强不息;

2、张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

探春,被作者冠以“敏”字;

3、张溥创建复社,探春创建诗社;

4、张溥以天下为己任,不畏强权,力图改革,探春怀远大抱负,怒打恶婆子,创新大观园的管理制度;

5、张溥早亡,探春远嫁(其实相当于去世);

6、探春的曲子“一帆风雨路三千”,张溥一生创作三千卷著作;

7、张溥死于政党纷争,《吴氏石头记》八十六回:探春不禁苦笑道:“放的好,风筝断了就一去不回了。放风筝,放纷争,风筝是放走了,可纷争却怎么总是没有穷尽呢?”

8、探春自号“蕉下客”,黛玉解释为鹿,成语“鹿死谁手”典故源于政权争夺,张溥正是死于政治斗争;

9、探春的花签是杏花,杏坛是教育的意思,张溥一生门徒众多。

此外,张溥是吴伟业的师傅,与吴伟业同年中举,同年中进士,所以与作者(我在妙玉揭秘中详细论述过吴伟业就是《红楼梦》的原作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溥之死,给晚明的政治救亡运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三千复社文人来说,张溥就是他们的顶梁柱,他的离去,相当于复社运动就此终止,成了压垮大明王朝的其中一根稻草,所以在《红楼梦》二十二回中,脂砚斋会发出:

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秦可卿给王熙凤的警语: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

脂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

这句脂批,作者哭的是探春,更是哭的他的师傅张溥,贾府全家送探春的情景就是张溥葬礼场面的再现,这是作者和批书人亲身经历,怎么不哭,理解到这里,才能感受到这种切肤之痛啊!

最近连续写了妙玉和探春,从历史事实中抽丝剥茧,发表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成为解开《红楼梦》秘密的一把钥匙,也算为红学研究做出点小小贡献。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