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与本纪的区别,本纪列传表志区别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0-27 02:21:15

1、史记原名并非叫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百称为《史记》。司马迁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汉宣帝时,司马迁外孙杨恽把它公之于世。其时已有少量缺篇,为后人褚少孙等补足。

2、《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记》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史事。

3、本纪是全书的总纲,列传所占篇幅最多。

本纪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起提纲挚领的作用。

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国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诸如《晋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

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医士、占卜者、俳优等社会各个阶层。

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前一类列传有《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儒林列传》等;后一类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列传对本纪起了充实和具体化的作用。

4、表、书、世家都有纪、传不能代替的独立的价值。

“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别为世表、年表、月表。今人观之,也可分为大事表和人物表两类,诸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等。“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观,便于观览,可补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记载免于繁冗。

“书”,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部分,诸如礼书、乐书、历书、河渠书、平准书等等。其中尤以《平准书》最为精彩,记社会经济状况,特别是汉朝经济政策的演变,开后代正史《食货志》之先河。

历来人们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强调本纪和列传的重要性。其实,作为全书的组成部分,表、书、世家都有纪、传不能代替的独立的价值,严格地说,它应是纪传志书体,是一种综合体史书。

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了司马迁历史哲学的精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天人关系、疏通古今变化的主旨,集中反映了司马迁历史哲学的精髓。

究天人之际,司马迁首先强调天人相分,即认为天道与人事是不相*。在写到人的活动时,刻意写出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古今之变,包含了司马迁历史哲学的丰富内容。首先,他对历史演进的过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看法;其次,在叙述历史变化过程中还阐扬他的历史进化观。他的这种见解,在八书中贯彻得尤为突出;

第三,提出了“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6、除《史记》外,司马迁还有其他的著作。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夫,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

他的《报任安(少卿)书》,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及当时的酷吏政治;最后,表达了自已发愤着书、创作《史记》的决心。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是当之无愧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