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2小题;共4分)
1.根据课文《社戏》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
2.课文以“社戏”为线索,以“看戏”为故事主要内容,为什么开头要写在平桥村的生活?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出故事叙述的主要人物。 |
B.揭示出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 |
C.写出“我”和小朋友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
D.渲染气氛,介绍故事的特定环境,为情节的发展创造条件。 |
二、填空题(共1小题;共2分)
3.题目“社戏”,文章主要写了 的情形,但在开头和结尾写了与社戏无关的事,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应紧扣文章的题目“社戏”来写,这些与看社戏无关的事情,宜删除。
B.这些内容应略写,否则会冲淡主要内容,使文章结构松散,难以突出中心。
C.开头和结尾所叙述的事情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所以很重要。
D.开头和结尾所叙之情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波澜起伏,所以很重要。
三、解答题(共3小题;共30分)
4.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世态人情,尽在其中。课文《社戏》描绘的就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民俗,你的家乡是否也有类似的民俗活动?请你通过查阅书籍、询问长辈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再仿照示例,将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生动地介绍给同学。
【示例】迅哥儿:社戏是我的故乡鲁镇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每到春赛的那几天,大人们都会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搭一座戏台,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我最期待看的是蛇精、跳老虎,最想吃的是戏台下卖的豆浆,最怀念和朋友一同划船去看戏的美好时光。
5.课文《社戏》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6.结合课文《社戏》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 。这篇课文的作者 ,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 》等。
(2)社,在绍兴指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 ”。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 ,小旦指 ,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 。
四、复合题(共4小题;共50分)
7.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给选段加一个小标题: 。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它的作用是 。
(3).“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指代 。
(4).第②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从触觉写的句子是“ ”。从嗅觉写的句“ ”。本段写景的作用是
(5).结合上下文,第③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 ,这种感受与“社戏”的关系如何?试说明 。
(6).第③段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一句不是一般的语序,目的是( )
A.朗读时有音节感,有力 |
B.强调最后的两个形容词 |
C.不至于写成太长的句子,长句难懂 |
D.突破老格式,进行大胆创新 |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
社戏(节选)
鲁迅
①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②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岀晩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地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③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④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地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地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⑤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⑥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⑦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⑧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⑨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⑩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说说下列加点词语不能删掉的理由。
i.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ii.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
(2).比较下列语句,说说原文语句好在哪里。
i.【原句】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改句】我们立刻出了门。
ii.【原句】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改句】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在眼前了。
(3).联系语境,说说下列语句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i.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ii.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4).下面对第⑧段环境描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江南乡村诗趣盎然、和谐醉人的美丽画卷。 |
B.从色彩、气味和声音等角度写景,给人以丰富、立体之感。 |
C.写迷人的豆麦和水草,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和祖国山水的热爱。 |
D.“踊跃的”“兽脊”写岀了船速之快和“我”看戏心切之情。 |
(5).看社戏前,“我”遇到了“三次波折”“三次转机”两点误认”,请解答:
i.三次波折”是:① ;②不准和别人一同去,怕外祖母要担心;③ 。
ii.“三次转机”是: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② ;③ 。
iii.看戏途中的“两点误认”是:① ;② 。
iv.这样写的妙处是:
9.阅读《社戏》中节选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苣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甲】段从哪些角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乙】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和描写方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甲】【乙】两段都有描写船快的句子,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句子: 。
侧面描写句子: 。
10.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岀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选文第 1 自然段中说航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与第 2 自然段“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2).你怎样理解第 2 自然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3).第 2 自然段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有何作用?
(4).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第 1 自然段第三句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水气清香的原因。 |
C.第 3 自然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 2 自然段中的“歌吹”。 |
D.作者在第 4 自然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 2 自然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四个字)
答案第一部分
1 B
【解析】
【分析】作者花在写社戏的笔墨并不多,更多的是写看戏途中和回家途中发生的一些乐趣。对于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题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文章开头写小住平桥村的生活,既交代了故事的特定环境,又多方面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为后文写最大的乐事去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看戏的乐趣。
第二部分
3
“我”和一群农家小伙伴看社戏
,
C
第三部分
4
赛龙舟是我的家乡杭州在端午节时举行的民俗活动。每到端午节,来自天南海北的人齐聚杭州西溪湿地,代表各地的龙舟队在此开展精彩纷呈的龙舟竞赛。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造型神异的龙舟,最想吃的是赛会上的粽子,最怀念的是同家人一起去参加赛会的美好时光。
5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解析】
【分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6
小说
鲁迅
呐喊
彷徨
一种居住区域
年规戏
扮演年
扮演年轻女子
扮演滑稽人物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析】(1)《社戏》的体裁是小说。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扮演年轻男子,小旦指扮演年轻女子,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扮演滑稽人物。
答案:
(1)小说;鲁迅;呐喊;彷徨
(2)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3)扮演年;扮演年轻女子;扮演滑稽人物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第四部分
7 (1)
【第1空】月下行船(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2)
【第1空】以动写静,写航船之快,反映出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3)
【第1空】笛声
(4)
【第1空】“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
【第2空】“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第3空】愉快、急切,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
(5)
【第1空】听得出神,忘了自我
【第2空】写出了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
(6) B
8 (1) ①
“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②
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
(2) ①
原句中“一哄的”写出了一群孩子天真、活泼的行为,更能表现出孩子们欢乐、迫切的心情。
②
原句中“真”字用得十分传神,不仅写出了到赵庄看社戏是“我”盼望已久的,更能体现出赵庄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无比喜悦的心情。
(3) ①
“我”非常想去看戏,但又不能去,只能想象一些情景,表现“我”沮丧、伤心、失落的心情。
②
“我”既然能够出门去看戏,心情就变得无限好了。
(4) C
(5) ①
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
外祖母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
②
少年们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
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③
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是赵庄
,
把“渔火”误认为是戏台上的灯火
④
既能情节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心情。
9 (1)
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展现了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月夜航行图。
【解析】
本题考查写景角度以及景物概括。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找描写角度先要找到描写对象,分别有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以及“水浪的击打、船夫的吆喝”,可以看出作者是从不同的感官角度进行描写。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对景物概括,提问“……的画面”时一般可概括为“……图”,概括是注意时间、地点、景物特色。
(2)
运用比喻的修辞、侧面描写、生动的动词“蹿”等,表明行驶速度之快,突显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分析理解。首先可以看出此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船比作大白鲨。描写方法一方面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船行之快,而是通过水浪表现速度,因此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并且其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的动词,如“蹿”,这也可以作为答题的要点之一。
(3)
正面描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
侧面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理解以及区分。正面描写一般直言描写对象的特点,以本文举例,作者直说“船行的井不慢”也就是表示对船行之快的肯定。而侧面描写一般借用其他事物的表现反衬描写对象的特点,如通过山仿佛快速后退表现船向前行驶。
10 (1)
不矛盾。“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写出行船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二者并不矛盾。
(2)
“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用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展现出了“山”的连绵起伏的形状。这两个词语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3)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4) AC
(5)
月夜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