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梦令讲了什么道理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03 09:29:07

本文乃“乱世”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官宦诗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能诗文。李清照自幼受家庭熏陶,具有广博的学识、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然而她不同于一般名门闺秀,谨守深闺绣楼不与外界接触,而常常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陶醉于游览,寄情于山水;诗词中也常常表现出“压倒须眉”的豪放与洒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早年的一首记游之作。

如梦令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梦令讲了什么道理(1)

李清照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青年时代向往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和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性格,可以看到一个风流倜傥、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这是一首小令,篇幅很短。起句“常记溪亭日,沉醉不知归路”,点明记游。“常记”二字总领全篇,以下所写的全都是回忆某一次郊游。因为那次郊游太有趣了,印象太深了,所以常常回想,难以忘怀,以至于要诉诸笔墨,用词曲记载下来。“溪亭日暮”,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浸亭”就是溪边的亭子,一说是作者家乡历下的名泉之一。“溪亭日暮”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作者没有具体描绘,留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如梦令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梦令讲了什么道理(2)

作者站在溪边的亭阁之上,观赏夕阳西下的景色:清清溪水,落日熔金,暖暖村落,炊烟袅袅,近处田畴如画,远方群山连绵…面对这样的自然美景,女词人酒兴大发,一面欣赏景物,一面举杯痛饮,不知不觉就喝醉了“沉醉”是醉得很厉害的样子。醉到什么程度呢?醉到了“不知归路”的程度,连回家的路都不知道了。“不知归路”四个字把女词人的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沉醉”这句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女词人嗜酒任性的丈夫气概。李清照在词中很多地方写到喝酒,而且常常喝醉,这是与一般闺阁女子大为不同的地方。黄昇的《花庵词选》收录这首词给补充了个题目,便是叫《酒兴》。“沉醉不知归路”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作者为溪亭日暮这样迷人的景色所陶醉,乐而忘返。况且,欧阳修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所以,喝酒与欣赏山水本是可以统而为一的。

如梦令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梦令讲了什么道理(3)

正因为词人“沉醉不知归路”,所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两句承前而来,是“不知归路”的结果;同时又引出另一番新的境界来。作者这次郊游,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所谓“兴尽”的“兴”,既指酒兴,也指游兴。怎样的“兴尽”呢?作者也没有做具体描绘,大约也是留给读者去自由想象吧。也许李清照带着几名侍女,赏罢溪亭日暮的景观,酒也喝醉了。既然游兴和酒兴都得到了满足,那就回家去吧!于是,她们一行驾着画舫,乘着酒意,在夕阳的映照下驶向归途。写到这里,词人笔锋一转,别开生面“误入藕花深处。”“误入”自然是由于“沉醉不知归路”所造成的。

如梦令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梦令讲了什么道理(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