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吗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06 19:14:29

左传是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吗,(1)

第1页 作者介绍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国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国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明朝的郝敬认为是晋国人。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认为是刘歆所作,并说《左氏春秋》是与《晏子春秋》等类似的史书。康有为亦认为是刘歆所作。

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表》中指出不可能是刘歆的作品。钱穆与章太炎认为《左传》的成书与卫国左氏人吴起有关,甚至就是吴起所著,今人童书业亦认为是吴起所作,郭沫若也主张《左传》成书于吴起。

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卫聚贤认为《左传》作者是子夏。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前375年至前351年(战国中期),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崔述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也”。

左传是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吗,(2)

第2页 名家点评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与《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作品。

左传是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吗,(3)

第3页 写作背景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所以《左传》只能说是最早的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西汉末年刘歆所见到的则称“古文《春秋左氏传》”﹐《左传》就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刘歆认为《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他就拿传文去解经﹐使之互相说明。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是各自单行的﹐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的基础上﹐把“经”(《春秋》)与“传”(《左传》)按纪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解》。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清代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也”(《洙泗考信录.余录》)。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因而推测﹕成书在公元前403年魏斯为侯以后﹐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以前。正因此﹐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关于《左传》的成书年代,需要谈到的是,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惠王墓,发现了一大批失传已久古籍,其中就有一本叫《师春》,里面全是照抄《左传》的卜筮原文。所以看来《左传》成书于魏惠王去世前。

《左传》中对田氏代齐的预言是“八世之后,莫之于京”,为什么不说“十世之后,代齐为王”(公子完为第一世,田和为第十世)呢?“莫之于京”并不肯定田氏一定代齐,而如果作者能看到田和代齐,则不会这么预言了,因此可以肯定《左传》作于田和代齐之前。

左传是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吗,(4)

第4页 内容概要

《左传》,记述了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27年(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它周密而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重要的政治人物的活动及言论,生动地描写了奴隶社会处于崩溃时期的历史进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一部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日益衰败,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王室统辖的土地及人口剧烈减少,各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天子,反而天子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了瓦解时期,封建势力已开始步入历史舞台,社会进入了重大的变革时期。

到了春秋初期,竟出现了100多个诸侯国。它们为了争夺人口、土地,开始了相互兼并的战争,先后起来争霸的较为强大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争霸兼并的战争虽然带来了许多灾难,但它加速了奴隶制的灭亡,使诸侯国逐渐减少,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在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频繁接触中增强了了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左传》就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春秋五霸”争夺战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延续255年战火的特殊时期的历史画卷。《左传》是我国古代社会颇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对叙事散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那“不隐恶”的叙事态度,对后世史学家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左传》的文学成就也是很高的,它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许多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当时纷繁的战争场面,并对战争胜败的原因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左传》还体现了“民为邦本”的进步思想观点,主张重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要保障人民的生活。

左传是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吗,(5)

第5页 名言佳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简释:做一件坏事,可能暂时不会遭到报应,但量变到质变,坏事做多了,就一定会自取灭亡。

2、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

简释:做人要脚踏实地,诚实守信,谦虚忍让。如果空有虚名,言过其实,就会招致众人的怨恨。

3、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简释: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没有德行,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却还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就会被人所厌恨,最终导致灾祸。

4、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你》

简释:人生的灾祸和福分,没有定数,不是上天降临的,也跟别人无关,都是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召而来的。

5、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简释:如果触犯了众人的愤怒,政权就无法维持稳定;如果想专制独裁,而不顾人民的死活,就不会取得成功。

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简释:要想人生获得成功,最上等的就树立德行,成为道德的榜样;其次就是建功立业,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再次一点的就是创立学说,为后人留下经典名言,流芳百世。

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简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哪个人不会犯错误呢?犯错误并不可怕,最可怕是知错不改,明知故犯。如果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8、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

简释:骄横、奢侈、荒淫、放荡,这些都是邪恶行为的发源地。谦虚、俭朴、正直、勤奋,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未完待续)

左传是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吗,(6)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