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笔记小说,什么是笔记小说 概念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10 21:07:49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简言之,为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时人多有志人志怪类文集,以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写人记事简约,形式灵活。

就数量而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浩如烟海,至清末,存世有数千种之多。种类繁多的笔记小说所记内容也极为驳杂,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上写公侯将相的朝野秘闻,下书黄土地上的一片高粱。体量如此巨大的内容,极难辨析厘清现实真假,纵如此,依旧有其史料学意义。

作为笔记小说,定然不失虚构与主体自我创作的成分,但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自面世伊始,便受到史学影响,有注重实录的传统,且希冀在事件描述中给人以道德教化。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为后世笔记小说开拓题材、确立基本精神,此期间的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比如,志怪小说《搜神记》作者干宝,在晋元帝时期任佐著作郎一职,为编修国史的史官;再如,梁武帝朝,殷芸曾为右长史,在作通史时将正史所不录的街谈巷语收为一帙《殷芸小说》。

因此,鲁迅先生对此期间的笔记小说有“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的判断。简言之,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秉笔实录当朝事件,非有意虚构。笔记中虽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但依旧在不悖离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展开。

后世笔记小说多沿用魏晋六朝志人志怪的叙事视角,以记事者的角度客观记录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的姓名与籍贯等具体信息。书中屡见“秀州天宁长老妙海时在彼县,亲见之”“小二至庆元时尚存,安国长老了祥识之”“泉州僧本偁说”之类的句子,借他人之口来佐证自己记载之可靠,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诚然,作者(记录者)的创作观念偶有反复,如《夷坚志》作者洪迈,一方面认为“稗官小说家言不必信,固也”,肯定笔记小说的文学性质与作者撰文时的主观性;但同时又宣称“若予是书,远不过一甲子,耳目相接,皆表表有据依者”,依旧强调所述事件的真实性。这种“执笔记录”的写实态度与史学家秉笔实录的精神相契合。

许多笔记小说描述的世界是幻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疏离乃至相悖,但仍然有相当部分具有史料学意义。唐之后,笔记小说就内容而言,多具有民间性及社会性的特征,多述各地风俗怪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中有《叶限》一文,记录古代邕州地区百越民族的口传叙事,为世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灰姑娘”类型故事。

至宋,大量笔记作品记录诗歌本事与诗人言行,成为后世诗评家所沿用的笔记体文学评论形式。而以洪迈《夷坚志》为代表的志怪类笔记作品,细述宋代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轶闻、掌故、民俗等,为后世提供许多史料参考。

明清两代笔记小说类文献多有训诂考据之类的内容。有清一朝,笔记小说中的边疆地理内容日益增多,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录数量相当的新疆社会民俗内容,其中有关屯田制度及“玛哈沁”的相关记载,为研究边疆史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纪昀认为,笔记属“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

学者们普遍关注到笔记小说创作的史学倾向及其内容的史料学意义,对之多有阐述。明代王士禛有“说者,史别也”的判断,认为笔记小说为史家别一种;朱康寿详述为“说部为史家别子,宗厥大旨,要皆取义六经,发源群籍……自《洞冥》《搜神》诸书出,后之作者,多钩奇弋异,遂变而为子部之余,然观其词隐义深,未始不主文谲谏,于人心世道之防,往往三致意焉。”

相对于正史以政治历史为脉络,侧重对典章制度、帝王将相的书写,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平民社会的生活,拓宽了传统史料的范围,弥补了正史对民间关注度有限的缺憾,成为正史的重要补充材料。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