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白话文注解,皇极经世白话文全文免费阅读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23 14:43:46

上文讲解了梅花易数,但是在具体讲解梅花易数方法之前,我们要对先后天八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是了解河图洛书前提,上文也说过周易的图文是从宋代开始,以前都是文字记载,所以让一般人都晦涩难懂,而邵雍的图示很清晰,让一般学习周易预测学的人很容易懂,不得不说是他的一大功劳。今天我们看到的《皇极经世》已经不是当初他全部,据程颢的《邵雍墓志铭》,言:先生有书62卷,命曰皇极经世。所以肯定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皇极经世书,而后世保存的图文一般在南宋的蔡元定的《皇极经世指要》、明代胡广《性理大全》以及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

皇极经世白话文注解,皇极经世白话文全文免费阅读(1)

为何会造成上面的情况了?我们分析下,邵雍去世后的五十年,汴京失守,也就是宋朝的朝都(河南中部,开封等地),这个肯定和战乱无关(秦代的焚书坑儒都不可能造成这么大影响)所以我们只能推断,后人不能保存,不得其法。由于皇极经世对数理的运用要到一种穷极的地步,所以没有一定的悟性或者智商是难以穷知,而邵雍的得意门人以王豫、张岷为首,两者都对数理研究不深,毕竟古代人都是学文的,有的人对理科完全狗屁不通,但是既然是邵雍门人,肯定是懂,但是绝对没有邵雍的强,其次当时邵雍的儿子名叫“邵伯温”,当时不到20岁,出生时是1055年,而邵雍是1011年出生,所以是44岁高龄得到邵伯温,所以在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天悦(王豫)无所授,以先生之书殉葬枕中”后世没有得到真传,王豫拿到下面去学习了。

程颢在<邵尧夫先生墓志铭>中说:"先生有书六十二卷,命曰《皇极经世》,其子邵伯温编为12卷64篇。首 6卷<元会运世>凡34篇,次 4篇<声音律吕>凡16篇,次《观物内篇》凡12篇,末《观物外篇》凡2篇。前62篇是邵氏自著,末2篇是门弟子所记。

皇极经世白话文注解,皇极经世白话文全文免费阅读(2)

至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皇极经世》,一般都是分为内外篇,内篇以《宋元学案》说法为依据,内篇为邵雍所著,外篇为其门人张岷根据其口述记载,内容上分为内篇言元会运世,以天地之数穷朝代大的趋势(有点推背图的意思),在从音律方面着手讲解天地万物交错繁复,最后谈到仁义道德,所有的朝代治理都离不开皇极之道,外篇就是平时给学生讲解数理,还附带一些心性存养,由于道教比较推崇邵雍的无为,所以在《道藏本皇极经世书》有十二卷,前十一卷是《观物内篇》,第十二卷为《观物外篇》而今中华书局是根据《四部备要-子部》(1936年出版)通行本刊印《皇极经世书》,卷一到卷六都是内篇,卷7到卷8是外篇,开头和卷9是编者写的,这就导致后人评论不一。

至于皇极经世是什么意思,第一个观点:"皇极"一词来自《尚书·洪范》孔颖达(唐)疏:"皇,大也;极,中也。"以此名书,意为以最大的规范来经纬世事。

第二,这个要从邵雍儿子邵伯温的评价说起:

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大中至正应变无方之谓道

解释下:三皇五帝,皇为尊,皇统天,皇最大,极致不就是中庸,就像太极一般,而经就是圣人写的书,是让人正道,世界是变化的,宇宙万事万物你从一个中一个正出发在怎么变化都没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字“道”,所以蒋介石给儿子取名蒋中正,古人强调中正仁和,所以蒋介石是一个文化人。

皇极经世白话文注解,皇极经世白话文全文免费阅读(3)

观物内篇云: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于此乃知观物云者,非以目观,观之以我之心,亦观之以物之理。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理统于性,性根于命。理性命,必穷之尽之至之,而后知是为天下之真知。真知无以过,过焉非圣。盖皇极大中之道,如是而止。天地民物之所出,赖有圣也。

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能一万物之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于其问哉!

解释:之所以叫观物,不是用眼睛看,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看,不是用心看而是用理看。天下的所有事物,哪一个不是有理,哪一个没有性情,哪一个没有生命,之所以叫它“理”,把它穷尽之后就懂了,所以称它为“性”,尽性之后就知道了,之所以称作“命”,到了尽头就知道了(此处不是让你死了以后去了解,不要亵渎老人家意思)。这三个天下的大道理,所以圣人是没有过错的,有过错的都不能称作圣人。

所以我们叫它观物这个说法,不用用眼睛看,用心看,看的是理,天下的事物都有理,理是包含性的,而性是有命作为载体存在,理、性、命,必须要穷尽致知才行,才能达到真知,真知就不会犯错,大概皇极大道就是这样,天底下的人和物,依赖于这个圣(怎么解释?不好解释,就叫圣吧)

讲到这里大家就能明白了,只是说不故意隐藏事物的形体,虽然这样,你们能考虑到不隐藏万物的形体,但是不能像水一样包含这个万物的形体,即使水能包含万物的形体,但是不能像圣人那般体察万物之情。圣人之所以能体察万物的情,只不过是反过来看待问题(这个和程颐的定性类似,解释下,张载定性不用定字,性本来在心中,心中有性,性是寂灭的,无净无垢,即使没有事物也有性,有事物也有性,当两者事物交感之后都不用去有意识的定性了,有意识的定是还没有“慧”,但是这个是通向“慧”的一种方式,此处的意思要结合下面的话来看待),之所以称这个是反观,不是以我看物体产生,不是我看物体,那么肯定是用物和物之间的看法,既然你能用物物交感去看待,那你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此处是一种心学,我在这里解释下,人,把心剥离出来—学到现在你要是还是说心脏我想说你书呆子,就变成物体了,我的身体是心的一个载体,心剥离出来,人和物交感不就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交流,穷理就是心是脱离身体,不要说自己是人,人是自己定义的,我其实本质还是物体,狗看人还不是觉得人是狗一般,那么就是人的身体为物,和我要产生的其他物体产生的反应叫做理,把“理”理顺了,心性存养到位了,就没有什么好在疑问的了!)

下节在讲解先天易图和数,如果有不懂的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可能我说的不一定是我所想表达的,也希望各位能真正的了解古人的想法和思维,平时多想,多问,在事物体察中找到真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