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物象在结构上的作用,小说物象作用答题思路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25 04:43:17

小说中物象在结构上的作用,小说物象作用答题思路(1)

分析物象的作用

一、题型分析

1.(2008年高考江苏卷)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2.(2014年高考湖北卷)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分析某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试题分为定向试题与非定向试题两种。定向试题是给出分析角度的试题,如第1题是单点分析角度,分析角度是“人物形象”,考查物象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第2题双点分析角度,两个分析角度分别是“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考查物象在“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非定向试题是没有给出分析角度的试题,如第3题在题目要求中没有列出分析角度,考生需自定分析角度,并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二、解题技法

1.用“五从法”,条分缕析

(1)从人物塑造方面,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衬托,如从心理、行为、语言方面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

(3)从环境方面,一是物象对时代背景做了怎样的提示或暗示,交代背景;二是物象对人物活动的环境的刻画具有怎样的作用,创设环境,渲染气氛。

(4)从主题方面,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5)从读者感受方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给人启迪与思考。

2.依步分点,规范做答

探究小说物象的作用试题答题模式:作用点+体现点。“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从人物、从情节、从环境、从主题、从读者五个角度(简称“5从法”)分析物象所起的作用,“体现点”是指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案语中作用点的表述模式:……事物在文中具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解题示例

4.(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第4题的题目要求中的“叙亊写人”已点明分析的角度是二个:“叙事”即情节安排,“写人”即人物塑造。所以答题要从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所以“鞋”是文章的线索。

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本文“鞋”对主要人物守明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其内心情感的流露都是借助“鞋”完成的;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四方,透露出其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时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

从环境和主题方面思考,文中“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物象第一次在文中出现就点明了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环境特点,这是物象本身体现的时代环境,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以上就是运用“五从法”的具体分析,此题的参考答案:

①(从情节安排方面)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②(从人物塑造方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③(从环境和主题方面)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

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