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知识点总结,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完整版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25 05:36:06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知识点总结,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完整版(1)

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

《论语》原【第15卫灵公篇第36则】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钱穆译文】先生说:“若遇行仁之事,在己即当率先向前,莫让给众人为之。”

【李泽厚译文】孔子说:“如果追求‘仁’,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当仁不辞让于众人。”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志士仁人当仁不辞让于众人,必勇往而为之。”

【详解】开篇前,咱先说一个新近出来的新闻:二零二一年七月五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程昕,在公交车上勇擒小偷,面对小偷嚣张的威胁,程昕霸气回应:“我是警察,不怕你记!”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随后发布消息称:决定为程昕记个人三等功。

程昕所为,遇险不避,见贼即擒,不退让,可谓“当仁不让于师”也

成语“当仁不让”,是现代人较为常用的,它就出自《论语》此则。

本则不过短短数字,且皆为常用之字,但要想正确解读,却不容易。杨钱李三老所解,本僧更偏向于支持钱穆先生的解读。

当,面对。如“当机立断”。《乐府诗集·木兰诗》:木兰当户织。(木兰对着房门编织)。

让,谦让,退让。《左传·襄公十三年》:让者,礼之主也。

“师”字,是解读本章的重点难点。诸多解论者的分歧就在于此:有人解读为“老师”,如所杨老和李老,还包括更重量级的人物——南宋大儒朱熹,他《论论集注》中写道: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还有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弟子之法,为事虽当让於师,若当行仁之事,不复让於师也。

钱穆先生把“师”解读成“众人”,则更合逻辑。

近代·钱穆·《论语新解》——不让于师:旧解皆训师为师长义。言值当行仁,即当勇往直前,既非出于争,自亦不必让。故求道当尊师,行道则无让师之义。今按:师之与我,虽并世而有先后,当我学成德立之时,而师或不在。疑此师字当训众。盖仁行善举,众皆当任,人各相让,则谁欤任此?故遇众所当行之事,在己尤当率先不复让。当仁不让,即是见义勇为也。

师,众人。《诗经·大雅·文王》:“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郑玄笺:“师,众也。”《周易·序卦传》:师者,众也。

众人,自然包含自己的老师了。一个人,跟随老师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面对仁之时,未必老师就在旁侧。

如果“仁”字当前,各人互相推诿,各不作为,则仁难成矣。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里要做到“当仁不让于师”的,到底是什么人?即孔子的这句话,明显是少了主语的。这个主语,当然不可能是所有人,那是不现实的。

从咱前面所解读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来看,孔子要求“当仁不让于师”的,说的其实是“志士仁人”。

【15卫灵公篇第0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

【15卫灵公篇第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正是由于志士仁人有“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他们必然能做到“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仁,义不容辞,必勇往而为之。

如果事情都是你让我、我让你,最后结果是谁都不干。诚然,有利益的事情另说,毕竟“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目的在利而不在仁者,不在少数。但“仁”这件事,总是要付出而无切身利益的,所以,只能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当仁不让于师”。

试想,程昕公交擒贼案,如果他退让于众人,而不是一马当先,又有谁站出来维护正义呢?其报读公安大学,可谓之“志士仁人”;其勇擒毛贼,可谓之“当仁不让于师”也。

志士仁人,互勉!

孔子说志士仁人“生死无我,唯仁是从”、“当仁不让于师”,由此引出了他一个弟子的感叹和另一个弟子的奇怪问题。

那么,这两个弟子是谁?感叹了什么?又问了什么问题?欲知详情,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给你拼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论语》全景图,谢谢!

【第15卫灵公篇第36则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当仁不退让于众人。”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志士仁人当仁不退让于众人,必勇往而为之。”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7-生死无我唯仁是从

原创2021-07-12 15:56·游梦僧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知识点总结,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完整版(2)

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

《论语》原【第15卫灵公篇第09则】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钱穆译文】先生说:“一个志士仁人,没有为求生命安全而宁愿妨害仁道的,只有宁愿*身来完成那仁道。”

【李泽厚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牺牲生命来完成仁。”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保命而戕害仁的,有自我牺牲以成就仁的。”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保命而戕害仁的,有自我牺牲以成就仁的。志士仁人,生死无我,唯仁是从。”

【详解】前面的“六言六蔽”的讨论中,子路和子贡都拿“桓公*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这件事来讨论管仲仁不仁。孔子拿事例作了具体的回答。而《论语》此则孔子的发言,则是总结作为仁人,其“生死”与“仁”的处理关系

接下来,咱看看孔圣人是提倡如何处理“生死”与“仁”的关系的。

志士仁人,有意志坚定和道德高尚的人士。此词为互文结构。人就是士,士就是人,“志”与“仁”是“人士”的一体两面。(注意:因为“志士仁人”这个词一般人都能理解,且“仁”字有特殊的地位,本僧解读时,不作分解而直接使用。)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无求生以害仁”与“有*身以成仁”,“无”与“有”、“求生”与“*身”、“害仁”和“成仁”,一一相对相反

第一个“以”,介词。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意思为“(实现)……(是)通过……”。

无求生以害仁,没有为求生保命而戕害仁。

第二个“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意思为“……目的在于……”。

有*身以成仁,有牺牲自己而为了成就仁。

即:志士仁人,求生以害仁的?无!*身以成仁的?有!

这些志士仁人的高尚情操,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生死无我,唯仁是从

咱再回到“六言六蔽”讨论的上下文,前文孔子师徒谈论了“桓公*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到底谁才算得上仁。虽然孔子没直言召忽之未仁,但从孔子说的“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可知,他从侧面表达了对召忽之死的不认可。

咱想想:“桓公*公子纠,召忽死之”有何仁?谁从中得益了?没有,没有人从中获益。也就是说,召忽并没有因其“*身”而“成仁”,故可谓:召忽,未仁。

说句不好听的话:“召忽死,也是白死!”

再想想:“桓公*公子纠,(管仲)不能死,又相之”,他这样的选择,有伤害到谁的利益没有?没有,谁的利益都没有损害到!所以,管仲之求生(不死),并没有因之“害仁”。

再深一层思考:“管仲之不死,又相之”,谁又从中得益了呢?有,而且是很多人。齐桓公获一辅国良宰;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国强民富,周室天下万民都受其所赐而享天下太平。可谓“恩泽四方,福被后人”,故管仲之仁大矣哉!

简单总结:召忽为虚名而死;管仲为实务而生,前者未仁,后者大仁。此中之理,非圣智之人不可辨之。

所以,《论语》此章,就是对前面讨论“管仲仁不仁”的问题的总评,也是对“生死与仁”关系的总述。

《论语》此则,文字句形都很简单,短短数语就解读完了。但理解出“生死无我,唯仁是从”则需要细心理解方可。

当你理解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的行为,可以用“生死无我,唯仁是从”的话,对于由《论语》此则而引出宰我关于仁人会否因为别人说井里有仁而跳井的问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论语》【06雍也篇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这样叼钻的问题,就是因为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而品味出“仁者,应该是‘生死无我,唯仁是从’的人”。

宰我的意思就是:“既然仁人能为了仁而能把生死置于度外,那有人说井里有仁,这些仁人是不是就不假思索地往井里跳呢。”

如此,下一篇文件我们需要解读的,下一篇是不是就应该解读【06雍也篇26】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孔子的话,还没有说完。

对于“仁人”的“唯仁是从”,孔子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呢?详细如何,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给你拼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论语》全景图,谢谢!

【第15卫灵公篇第09则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保命而戕害仁的,有自我牺牲以成就仁的。”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保命而戕害仁的,有自我牺牲以成就仁的。志士仁人,生死无我,唯仁是从。”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拼图解论语》同版块文章: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2-损有馀而补不足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3-破解“有马十乘”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4-你所错认的“惠”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4(续)-子产之贤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5-管仲秒*召忽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6-破解“被发左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