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一家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7年,16岁的杨尚德在父兄支持下报考了晋察冀边区抗日军政学校,由于不到18岁不予录取,他故意把自己的年龄虚报了两岁。
考试时,考官果然怀疑他不满18岁,让他长长身体再来,杨尚德据理力争。考官问他,“你为什么要参加抗日?”他有些生气,义正辞严地大声回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都抗日,为什么我不能呢?”在场考官都笑了,对他的回答很满意,杨尚德也被顺利录取。
《停战以后》顾青原型
杨效民回忆,1959年五一劳动节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活动,观礼台上,时任北京市委秘书长辛毅将一本剧本交给杨尚德,让他提提意见。剧本描写了1946年二人在北平军调部的工作经历,当时杨尚德在“安平事件”调查联络小组任中共首席代表,辛毅作为随军记者,担任副代表。这部剧本后来被拍成电影《停战以后》,杨尚德正是男主角顾青的原型。
1946年1月,国共停战令下达,时任晋察冀军区作战科科长的杨尚德接到了坐美军飞机前往北平,向北平的军调处汇报热河地区情况的命令。他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任务,但事情却没有那样简单。
一到北平,杨尚德就被罗瑞卿参谋长留下,在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担任中校参谋,这是个为调解国共军队摩擦而设立的机构,在美国调停下解决双方的军事纠纷,杨尚德在此度过了难忘的八个月,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946年7月29日,驻扎在河北香河县安平镇的八路军地方部队,与美军和国民党军发生冲突,激战之后互有伤亡,当晚八路军撤出安平,这就是引起双方激烈争执的“安平事件”。
杨尚德作为中共首席代表,跟随调查先遣小组前往安平,路上,杨尚德发现国民党军队暗中架起了机枪,意在伏击我军代表。国民党代表王其昌狡辩称,这是为了保护小组安全过河。
杨尚德马上说,我们是统一行动,一起过河,不必要单独欢迎我们。王其昌眼看阴谋被挫败,慌不择路,竟然掉进了河里。
军事调处实际上就是打嘴仗,双方的武器都是唇枪舌剑,杨尚德一行人用大量的事实戳穿了蒋方妄图进犯解放区的阴谋。铁证之下,美、蒋理亏心虚,无言以对。
1946年底,军事调处结束,内战已无法避免。临行前,杨尚德再次接到了一项任务:将一份国民党军队重要情报送往张家口。杨尚德将这份情报藏在军帽里,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回到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为党和人民做事
不能有一分私心
1976年春天,杨尚德到山西检查工作的间隙,回村看望年逾九旬的奶奶,村里准备了一些核桃和枣代表乡亲们送给他,但是他不接受,很严肃地对村干部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但是东西坚决不收,只要有一颗核桃上车,车子就不开。”
在杨效民的印象中,伯父从来都是一个勤勉自敛的人,从参加革命到退休的五十年里,经历过数十次工作调动,从来没有在级别待遇上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能上能下,顾全大局。
“为党和人民做事,一定要踏踏实实,不能有一分私心,更不能想着占公家便宜。”这是伯父常说的话。
“红色家风和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为生长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而自豪。”杨效民说,“今后,我一定要把红色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厚植家国情怀,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