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基础知识
一、小说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
二、小说分类:
(1)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2)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3)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三、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故事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1)开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2)发展 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3)高潮 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4)结局 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3.环境描写:
(1)概念: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分类:
A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B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3)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B.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C.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说常见考点
一、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景物:借景抒情。事物:托物言志 。
古/今事: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描写手法:多视角描写(远近高低)、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表现手法(狭义): 象征、联想与想象、曲笔(从对方入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
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另外常见的: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等
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 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注:(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
二.小说这种文体的表现手法:
1、体现在小说对故事发展的叙述上,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2、体现在叙述的人称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区别;
3、体现在小说营造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有铺垫、衬托、渲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以及各种描写方式等。
一般情况下,主要考察两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运用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
②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知识运用的技巧
三、人物形象分析
1、设题类型
(1)、分析人物形象。常见问法:
A、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B、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C、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D、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常见问法:
(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常见问法:
有人认为XXX怎么样?你的看法是什么?就其中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思路点拨: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神态 细节等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即正面塑造人物小说的方法)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别人的描述、衬托对比等)
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b.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更细腻的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5.侧面描写:衬托、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第二,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 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答题模式: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答题方法:特点 身份
A 比如; ×× 是一位怎么样(一般为形容词)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工人,农民,诗人等
B 比如; ×× 是一位怎么样(一般为形容词)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工人,农民,诗人等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 身份特征 举出实例
5、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常见问法:
(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3)赏析XX(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思路点拨: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
①情节:(线索)
②人物: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 与…形成对比(对照)
③环境:烘托
④主题:揭示、升华主题
人物作用答题样式:(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能起到线索作用,烘托、衬托……形象,突出……,与……形成对比,具有揭示主题作用。
6、人物评价题(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常见问法:
A有人认为XXX怎么样? B你的看法是什么?
就其中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题时
一是观点要明确,是褒是贬要一目了然;
二是理由要充分合理,要从小说中 找出相关描写来佐证;
三是不能脱离小说中人物分析,要紧扣文本;
四是评价可多元化,但要分清多种不同的态度。
答题模式:叙述+分析+评价。(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①先写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分析自己的理由,“理由:1.……2.……3.……” 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抓描写,联情节
③可加总结句,“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审题四大注意
(1)审题要细心 (2)要有分点意识
(3)尽量用原文的话答题 (4)尽量用专业术语
四、情节分析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1、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c、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1)、提问形式:
a、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b、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c、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d、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2)、答题格式: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常见实例 例如高考广东卷小说阅读《面包》第16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第四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三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
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
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小说阅读《想象》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2、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
(1)、常见题型:
a、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b、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答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一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作者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二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三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四是前后照应;五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六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④、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3)、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④、照应前文。
⑤、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起线索作用。
⑨、埋下伏笔。(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4)、答题模式: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5)常见答题实例 例题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3、情节艺术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
(1)提问形式:
A、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B、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C、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D、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2)、常见答题术语
A、情节安排评价,如:
①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③倒叙式开头,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④设疑式开头,作用是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⑤写景式开头,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⑥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⑦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⑧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⑨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B、情节安排方式
①顺叙,作用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作用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④补叙,作用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作用是使叙事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其他技巧特点,如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渲染、烘托、倒叙、插叙、详写、略写、变换人称、先抑后仰、先扬后抑等。
(3):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 体现点。
所谓“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如小说阅读《翻浆》第11(3)题: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①前后铺垫照应。路面翻浆的交待与后文行车状况的前后铺垫照应,凸显了故事的环境;“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前后铺垫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②悬念迭出,情节跌宕。青年的突然出现,引起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扣人心弦。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扣人心弦。④在高潮中结尾,余味无穷。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震撼,引人深思。
4、情节探究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
(1)、提问形式:
A、你认为小说中某某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B、小说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你?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C、探究小说这样安排某某情节的理由。
(2)、答题思路
如果题目已经给定探究的角度,就按照给定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给定探究角度,就可从多元角度切入,如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或者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艺术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3)答题格式:
A、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
B、阐述理由,如“理由:A、„„;B、„„;C、„„”;
C、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4)常见答题实例 例如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4)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五、环境作用分析
1.具体考查内容有:
(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 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 ②丰富、深化主旨。
3.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
(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B)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C)揭示社会关系;
(D)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E)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
(A)突出季节特征; (B)表现地域风光;
(C)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D)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
(E)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 (F)奠定感情基调;
(G)反映、暗示社会环境; (H)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I)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J)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
(K)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L)烘托、映衬人物形象;
(M)表现人物心理、性格; (N)暗示人物心理转变;
(O)象征、暗示人物命运; (P)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Q)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R)丰富、深化主旨;
(S)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答题点拨】特点要答出手法特点及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4.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从以下五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Ⅲ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第一次出现在首段,烘托出幽冷的环境、凄清的夜晚,情节就此展开;第二次出现在鲍勃和吉米一番对话之后,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这是情节转换的标志。这两处完全相同的景物描写,两相映照,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参考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比如上例中两次用“冷飕飕”来营造凄冷、孤寂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恰当的氛围,若用“暖烘烘”显然就不合语境了。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浙江卷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相关原文〕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解析〕此段景物描写围绕乌米展开,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描绘出乌米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静谧的气氛同山下和集市上的声音形成对比,突出了乌米的孤独,同时也暗示出乌米夫死子亡的悲惨命运。由此不难发现此处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4)、联系情节发展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例如湖北卷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相关原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解析〕第一段描写村西那条河的特点:流水清澈、河滩平阔、水浅、细沙耀眼等,第二段主要描写姑娘给“我”的印象,对姑娘的描写体现了“我”的喜悦之情,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节的发展自然让人期待。描写黄昏的美景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表现场景的美丽,从而衬托出姑娘的美丽,对美好场景的描写目的是体现“我”的欢悦之情等。
〔参考答案〕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5)、联系作品主题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六、发掘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解题模式:(1)梳理文章结构。(2)概括内容主旨。(3)联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也就抓住了小说命题的精髓。那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在应考时要充分认识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在任何一点上设置问题,都可以联系到其他另外两点,特别是人物与情节之间。
主题的发掘从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可参考前三个分析。
七、捕捉精妙技巧
1、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①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丰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属于全知全能性人称
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常见技巧的使用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八、小说题目有什么作用
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九、小说的语言常见题型: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此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来义和其在文中的临时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
如“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就应该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的意思。
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
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