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表达了作者生活态度的句子,表达爱莲说中心思想的句子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05 23:51:26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水生草本花卉。因其花生的红菏菡萏、嫩蕊凝珠,自古文人*客便对其浓墨重彩,文学家司马相如更是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从广泛流传的诗词雅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莲花的喜爱:

性格温润如玉的宋代词人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那句经典:“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生活态度的句子,表达爱莲说中心思想的句子(1)

对于莲花,世人多在意的是它的外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但总有人另辟蹊径,就是今天要说的周敦颐的《爱莲说》。

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相传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此时已经是暮年,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生活态度的句子,表达爱莲说中心思想的句子(2)

《爱莲说》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段是周敦颐对于莲花的描写,写出了莲花冰清玉洁的形象,犹是那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经典至极。

后一段才是写了三种隐喻,极其精彩,首先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周敦颐对于认为菊花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在第一段中提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何许人也,大能之士,看透世俗的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为什么不能只爱莲花呢?

周敦颐接着提到了“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此句上文中也有对应,自李唐盛世以来,世人都喜欢牡丹,牡丹代表了金钱和权利,暗讽了大多数世人对于金钱权利的狂热追求,似乎都被蒙蔽了双眼,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者对此是嗤之以鼻的。

周敦颐最后说到了:“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覃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站在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陶渊明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而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三种花,代表了三种追求,三种人生态度:

牡丹:以防与社会格格不入,自留三分贪财好色。

菊花;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优秀如你,又会怎么选择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