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星怎么才算切屏,问卷星可以中途切屏吗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08 19:09:59

本刊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摘要

随着搜索引擎的日常化,“谷歌效应”日益凸显,人们自身记忆能力被削弱。而文章标记对阅读理解和记忆存在明显促进作用。本文使用文章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一个2×2的实验来考察在“谷歌效应”下,文章标记如何影响人们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文章标记可以明显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记忆效果,这一发现拓展了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场景,为数字化阅读提供了实际的记忆保持策略。尽管文章标记未完全抵消“谷歌效应”,但为减轻搜索引擎依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宏观标记与微观标记的可能差异。在方法上,也可以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神经科学技术,考察文章标记是如何影响大脑的记忆编码与提取过程的,解析其抵消“谷歌效应”的神经机制。

作者简介

熊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钱沛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生,就职于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社。

问卷星怎么才算切屏,问卷星可以中途切屏吗(1)

引言

记忆是指人的大脑对经验过的事件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记忆对人类有着重要价值。人的大脑进行着对信息的记忆和处理活动,它和感官系统进行的信息接收、神经系统负责的信息传输活动以及表达系统进行的信息输出活动共同构成了人体内完整的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即人内传播)(Baddeley,Eysenck & Anderson,2015:3-16)。记忆还能够帮助个体联结起过去与现在,为人们当下的决定提供参考,也能将个体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内在化,从而更好地认清自我。

在有关记忆的研究领域里,多数研究者聚焦于对个体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的研究(福斯特,2009/2016:23-46)。人类创造的记忆媒介系统都能帮助人类实现了记忆的外化,从而突破了时空局限。人类的记忆媒介由口头媒体到书写及印刷媒体,再到电子媒体,甚至到如今的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像搜索引擎、数据库、云存储、社交媒体等逐渐成为了人类外援记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字和印刷媒介时代产生的功能记忆与存储记忆的分区,在互联网环境中边界也逐渐模糊。互联网在保存海量信息的同时,在人们需要回忆或再现信息时,互联网的搜索功能也可以把存储的所有信息作为搜索范围进行搜索。人们将计算机与互联网广泛应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新也在对人类自身的思考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Mercer,2000:74-78;Smart,2013)。

对人类记忆模式在网络搜索引擎场景下所发生的变化,研究者提出了“谷歌效应”(Google Effect)的概念,认为与存储的信息相比,人类更容易记住以后获取不到的信息,并且相比信息本身,人们似乎能更好地记住信息的存储位置(Sparrow,Liu & Wegner,2011)。此外,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涌现和人们信息接收习惯的变化也使个体记忆的内容趋于碎片化与浅层化(参见卡尔,2010/2015;邵鹏,2014)。

在媒介记忆的领域之外,研究发现记忆材料的性质也会对个体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出产生影响。其中,标记是指那些不给文章增添任何新信息,但可以强调某些语义内容和结构的词组或者短语,者是特定的印刷标志。有学者提出“文章标记效应”,认为文章标记能促进读者的信息回忆量,作用机制是文章标记能作用于个体编码阶段促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Lorch & Lorch,1985)。那么,以文章作为研究材料,“谷歌效应”还是否存在?进而,文章标记效应在网络阅读的环境下是否适用,它在“谷歌效应”下是否会减弱?

从理论上讲,“谷歌效应”和文章标记效应多应用于心理学的认知科学领域。随着近年传播学的发展,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也逐渐拓展(娄颖颖,2018)。在互联网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在记忆的编码和提取阶段均产生了记忆损害。而在围绕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中,研究发现文章标记效应在记忆编码阶段会产生促进效应(王蓉,阎国利,白学军,2004),但是“谷歌效应”是否会对文章标记效应产生调节作用仍是未知,本研究能够为学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同时,本文尝试将传播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利用行为实验的研究方法,将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的范围拓展到传播学的媒介记忆相关研究中。具体而言,本文针对学科特点和现实情况调整了实验方式,尝试以新闻报道为研究材料。相较“谷歌效应”实验中采用一系列句子作为实验材料,新闻报道逻辑性更强,更具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能够引导大众高效利用新媒体技术获取信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中,利用文章标记,帮助大众减轻认知负担,避免冗杂信息,提高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对新媒体工作者来说,本研究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新媒体工作者需要根据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变化不断优化信息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研究有助于媒体工作者了解互联网时代受众信息接收方式的改变,为调整优化信息排版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二 从交互记忆到“谷歌效应”

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等人于1985年提出交互记忆(transactive memory,TM)的概念。即人们利用他人作为记忆辅助(Wegner,Giuliano & Hertel,1985)。此后,韦格纳在交互记忆的理论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的概念,即对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检索和交流活动以及共享知识的劳动分工。它通常是在人们亲密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互记忆系统指的是构成了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和共享的知识总和(知识存量),以及关于谁知道和拥有什么的集体意识(Wegner,1987)。

有关交互记忆的早期研究着重于理论探讨和模型建构(参见Ren & Argote,2011)。后期,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被较多应用于组织行为学领域提高团队合作效率的研究当中(参见Lewis,2004;叶文,褚建勋,汤书昆,2009;詹一虹,熊峰,丁冬,2011)。团队的认知分工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内部记忆和外部记忆,前者是指个体自己了解的信息,后者是指人们信息的记忆依赖于熟知的人、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或外部信息存储设备。在团队合作中,交互记忆不仅能够提高团队绩效,而且也能提升成员满意度。在两个人的交互记忆关系中,人们很轻松就能获取彼此的知识信息,但在一个更加庞大的团体组织中这就变得困难;如果成员具备的知识不正确或不完善,那么可能导致团队信息出现漏洞和缺陷,反而削弱团队的决策能力(祝倩萌,2015:43)。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交互记忆由原先的个人记忆和人人记忆(O-Memory)逐渐向人机记忆和媒介记忆(E-Memory)转变,互联网作为人类新的外援记忆系统也就受到更多学者关注。事实上,互联网确实逐渐成为人类的“体外大脑”,正在接替之前由体内记忆所承担的角色。贝琪·斯帕罗(Betsy Sparrow)等人在2011年首次发现互联网可以是交互记忆的载体。

当然,将记忆转移到外部设备的同时,人们自身的记忆效果可能受到损害。因此,“谷歌效应”又被称为“数字失忆症”(digital amnesia)。斯帕罗等人用四个实验来研究搜索引擎对人类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1)被试在面对困难时首先会想到寻求电脑的帮助;(2)相比能被储存在电脑中的信息,人类更容易记住那些以后获取不到的信息;(3)相比信息内容本身,人们更多记住的是获取信息的路径和渠道。这项研究的结果被称为“谷歌效应”,即与存储的信息相比,人类更容易记住以后获取不到的信息。也就是说,在被试认为信息可得但实际不可得的情况下,记忆表现变差了(Sparrow,Liu & Wegner,2011)。

后续研究中,有学者对信息存储路径的相关变量进行细化,在斯帕罗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对信息存储路径的记忆,发现人们对路径信息的记忆不仅是语义记忆,还涉及到了情景和空间记忆(贾会宾,2014:17)。有学者在研究不同复杂程度的位置信息对被试回忆得分的影响,发现路径自变量对内容记忆得分的高低有显著影响,说明人们在记住简单路径信息时,由于信息负荷量小,还可以记住更多信息(祝倩萌,2015:43)。有学者探讨了互联网对个体空间记忆的损害,发现使用导航的被试在测试中对沿途风景的记忆更差,随后在无导航帮助的情况下再次驾驶相同路线也表现出更差的任务绩效(Gardony,Brunyé & Taylor,2015)。此外,相对于没有拍照仅仅观察物体的人来说,拍照的被试记忆表现更糟糕(Henkel,2014)。

在斯帕罗等人的“谷歌效应”实验中,信息的语义内容是路径之外的另一变量。然而,这一变量却没有得到与路径变量同等的关注。斯帕罗等人设计的实验中记忆信息为一系列短句,并没有考虑到人们记忆信息的多种类型。在现实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也不可能只是独立的句子,一篇完整且有逻辑的文章能给读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运用文章作为实验材料更接近现实情况。因此,本文将斯帕罗实验中的记忆材料由句子换为文章,验证在此环境下“谷歌效应”是否依然存在。

关于互联网对于人类记忆(能力)产生影响的原因,有学者用认知卸载(cognitive offloading)来解释。认知卸载指人们利用身体或环境资源去减轻认知负担并用来拓展认知能力。人们把更多的认知资源转移到互联网上,因而在互联网不可得的情况下回忆就会产生损害记忆的效应。但是,认知卸载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有实验研究发现,在认知卸载未发生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记忆绩效下降的情况(Soares & Storm,2017)。

有研究者深入研究了互联网对个体记忆过程的影响机制,发现互联网对个体记忆的影响可能是由于互联网改变了个体记忆阶段的加工方式造成的。研究者发现,相较于仅仅观察物体而不拍照的被试,拍照的被试会发生记忆损害,但在后续试验中被要求拍摄物体细节后,被试原来的记忆损害效应却消失了。研究认为拍摄物体细节的动作可能增加被试编码阶段的注意而抵消了记忆损害(Henkel,2014)。

有学者首先部分复制了斯帕罗等人研究(Sparrow,Liu & Wegner,2011)中的实验二,即重现“相较于被删除的小知识,受试者比较不记得被储存的小知识”这样的“谷歌效应”。在斯帕罗等人的实验基础上操作记忆负荷减少存储组的记忆强度而删除组不变,发现实验组的存储组减少了记忆损害,而不是删除组发生记忆提升,可见互联网确会对记忆编码阶段产生影响(邓怡凡,2016)。

还有学者研究了不同编码及提取环境下互联网对记忆产生的影响,发现互联网会对记忆编码和记忆提取产生影响,且都表现出记忆损害效应(娄颖颖,2018),但这项研究只考察了互联网对内容记忆的影响,没有考虑对位置记忆的影响。

内容记忆主要涉及语义信息,而位置记忆可能涉及语义记忆、情景记忆、视觉空间记忆和程序记忆等多种记忆形式。这两者在记忆绩效上可能存在差异。互联网对记忆结果的损害影响必然是由于记忆过程中产生变化造成的结果,但互联网对记忆产生影响的机制研究较少且存在局限,因此互联网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记忆目前还并没有定论。

在现实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记忆效果可能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那么对记忆效果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如拍摄物体细节、在文章中添加标记等是否能够抵消互联网对个体记忆带来的损害效应?因此,本文尝试以斯帕罗等人“谷歌效应”实验为基础,在记忆材料中增加能够促进个体记忆效果的文章标记来探究这一问题。

三 文章标记对记忆和阅读的影响

关于文章标记(text signals)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有研究者认为文章标记是不对文章添加任何新的内容,用来强调一些语义内容或结构(Mayer,2005:48)。也有研究者认为文章标记是能够给文章重要内容或结构线索的单词、短语或句子(Lorch & Lorch,1985)。还有研究者认为文章标记是在文章中强调结构的非语境词或短语(Loman & Mayer,1983)。

因为学者对文章标记的定义各有侧重,因此在文章标记的分类上也存在差异。有研究者把文章标记分为标题及粗体字和斜体字、数字标记、预览句和总结句四类(Britton,Glynn,Meyer & Penland,1982)。也有研究者认为文章标记是由预览句、回忆句、指出论点和重要内容的词以及有逻辑关系的短语等组成(Loman & Mayer,1983)。由于研究者对文章标记缺乏定性分析和恰当的分类,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显得非常零散、缺乏系统,研究结论也有诸多矛盾之处。此外,对于文章标记效应的加工机制问题也存在着严重分歧。

有学者在分析了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文章标记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分类,中肯地评价了文章标记对文章阅读理解与信息保持促进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他们认为文章标记是出现在文章不同位置同时强调文章结构或特定内容的特定词、短语或特殊符号,且它们不对文章内容产生新的影响。同时,作者还把文章标记分为宏观标记和微观标记两类。宏观标记是指文章的结构;微观标记是用来强调某一具体内容(何先友,莫雷,2000)。本文沿用该定义与分类方式。

文章标记对阅读的作用是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文章标记有利于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和信息保持。有研究者认为有标记的文章回忆量要高于无标记回忆量,这是由于文章标记让读者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内容(Meyer,Brandt & Bluth,1980)。也有研究者认为人们对标记过的文章回忆量要高于没有标记文章的回忆量(Lorch & Lorch,1985)。在主观层面,读者的认知方式、阅读策略、阅读水平和阅读速度具有差异;在客观层面,文章的呈现方式、文章长短、文章体裁、组织结构、文章标记等会对阅读效果存在影响。主观层面,不同认知水平的测试者受到文章标记的影响是不同的:对场依存性测试者来说,文章标记会使得他们更加关注标记有关的内容;而对场独立性的测试者来说则没有什么影响(李寿欣,罗良,宫大志,戴桂旭,2009)。客观层面,研究者发现,文章宏观标记对文章主题类信息的保持效果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微观标记对于文章中主题类信息的保持则无明显的促进效应(何先友,莫雷,2000)。

此外,文章标记与文章主题熟悉程度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文章标记对熟悉文章的信息保持无明显的促进效应,但对不熟悉文章信息保持的促进效应非常明显(何先友,2004)。文章体裁对标记促进效果产生影响,促进效果依次为: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刘小群,王立军,2008)。文章的长短也是对回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研究发现有标记的长文章对主题回忆量促进影响明显高于短文章的文章主题回忆量(曾新荣,刘志方,张兰兰,闫国利,2009)。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一些学者也将数字化阅读纳入研究范围。学者发现不同颜色、字号的手机移动阅读材料对被试阅读成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号字体优于中号和大号字体;黑色小号字体最高,红色中号和大号字体最低;移动阅读材料长度设置在300字符左右最佳(郭恋,2012)。在文本的呈现方式上,相较于换页和折叠,滚屏方式呈现文本带来的阅读测试成绩最高(张晓慧,2014a)。这些研究说明,文章标记对记忆产生的促进效果存在许多影响因素。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以上大部分研究都是采用纸笔形式进行实验,网络环境下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数量不足,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文章标记效应是否依然存在是本文研究的内容之一。

关于文章标记的产生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理查德·迈尔(Richard Mayer)等人提出策略转换假设(strategy-switch hypothesis),认为文章标记效应是由于读者改变了对文章的编码策略引起的。阅读策略分为线性策略和结构策略,线性策略是把文章作为临时组织的观点进行编码,编码时文章信息作为孤立的单元输入到记忆当中,回忆内容一般停留在词汇水平;而结构策略是指关注文章的逻辑结构,对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要概念性内容进行编码,回忆时,读者采用对文章主体结构逐层搜索的方式提取信息。迈尔认为一般阅读情况下,读者采用的线性策略进行编码、记忆,而文章有标记的情况下,读者更倾向于运用结构策略。文章标记的使用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策略,由对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加工者(Mayer & Cook,1984)。罗伯特·洛赫(Robert Lorch)等人提出了共同策略假设(common-strategy hypothesis),认为文章标记效应产生于信息编码阶段,但更多是在信息提取阶段,文章标记提高了文章主题信息的可接近性。他们认为无论标记是否存在,读者都会采用相同的编码策略(Lorch & Lorch,1985)。

尽管两种机制分别得到了不同学者的研究支持,但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论。早期学者主要通过延时加工测量技术对其产生机制加以考察,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眼动分析技术对阅读过程进行实时测量,实验结果支持了策略转换假设(王蓉,阎国利,白学军,2004)。无论是作用于编码还是提取阶段,文章标记确实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促进记忆效果,那么文章标记能否抵消互联网对个体记忆带来的损害效应?本文通过模拟互联网阅读环境进行实验对问题提出解答。

在文章标记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从阅读心理学的领域入手,主要关注文章标记效应如何影响阅读,而忽视怎样设计与应用文章标记(张晓慧,2014b)。在互联网环境中,如何应用文章标记让读者在海量的网络文本中快速定位和记住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运用自由回忆法考察被试的回忆量后,对被试的自由回忆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尝试对文章标记的使用给出建议。

四 实验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针对目前“谷歌效应”和文章标记效应的相关研究及不足之处,本研究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如前所述,“谷歌效应”已在中文环境下得到复制和验证(参见邓怡凡,2016;祝倩萌,2015)。将回忆材料替换从短句更换为文章后,“谷歌效应”还是否存在?

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于1885年发现人们对不同性质材料的记忆效果是不同的,相比无意义的音节,人们对诗歌中有意义的内容记忆效果更好。斯帕罗等人实验中使用的记忆材料是40个短句,实验结果发现人们对无法被保存的信息记忆效果更好(Sparrow,Liu & Wegner,2011)。

考虑到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更频繁地接触到文章或长篇信息,将记忆材料更换为文章,能提高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另外,本研究引入了“文章标记效应”,实验时使用文章比用词语(或单词)、句子等更具合理性。

由于文章的复杂性和长度,它们可能涉及更多的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交互,这是一个研究“谷歌效应”的重要方面,也补充和扩展现有的知识体系。文章能更好地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信息处理任务,包括多层次的记忆编码、组织和检索。文章还提供了更丰富的上下文和语义信息,有助于研究外部存储在这些复杂因素影响下如何与人脑记忆交互。

其二,在线阅读情境下,文章标记效应是否依然存在?

围绕文章标记的大部分研究都采用纸笔的形式进行实验,对在线阅读情况下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较少。有学者发现在线阅读中,不同种类的标记形式对阅读产生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文章标记对提高阅读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赵磊,2016)。

其三,如果在线阅读情境下,文章标记效应存在,那么文章标记效应是否受“谷歌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文章标记效应能否抵消互联网对个体记忆带来的损害效应?

如前所述,有学者研究发现,互联网会对记忆的编码和记忆提取环节产生记忆损害(娄颖颖,2018)。对文章标记效应的产生机制存在策略转换假设和共同策略假设两种观点,争论焦点在于文章标记是作用于记忆的编码环节还是提取环节。尽管产生机制存在争议,但文章标记确实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个体的记忆效果。

因此,基于现有文献材料,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互联网的使用会损害大学生对文章信息的回忆效果,“谷歌效应”存在。

假设2:在线阅读情境下,文章标记的使用会促进大学生对文章信息回忆效果。

假设3:文章标记效应能够抵消互联网(搜索引擎)对个体记忆带来的损害效应。

(二)实验设计

国内有关搜索引擎的使用研究相对较少,早期研究主要是分析了大学生搜索引擎的现状进行论述(比如巢乃鹏,2010;刘汝建,2011等),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但研究成果总体主观性较强,较少使用实验研究等方法,缺乏客观性的研究论证。近年来,互联网对个体记忆效果的研究受到了心理学领域的关注。很多研究者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的分析人类记忆的发展与进化,探讨搜索引擎对记忆的影响与个体记忆心理机制的关系(参见Small & Vorgan,2009),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探讨使用搜索引擎对大脑神经机制的影响(Wenger & Ward,2013),教育心理学领域探讨搜索引擎使用的年轻化对青少年思维形成的影响等。在心理学领域,实验法能够创设一定环境,对研究内容的考察针对性强,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实验法探讨文章阅读材料的情境下“谷歌效应”还是否存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性。

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实验研究法,设计了一个2×2的行为实验,根据自由回忆和阅读测试的结果探究“谷歌效应”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实验招募了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的40名大学生,其中男18人,女22人,年龄在18-25岁之间。所有的被试均有一定的互联网使用经验,能够熟练地利用互联网阅读和查找信息。

考虑到阅读方式、知识结构水平等因素在记忆能力方面的可能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前1周对被试进行总分为10分的记忆水平前测,根据被试的记忆水平随机分配至各实验组,使各实验组均分与6.1分的总体平均分数尽可能保持一致。

1.记忆水平前测阶段

实验前被试进行记忆水平前测的材料为一篇阅读短文。短文是一篇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带来民生问题的说明文,全文共计1007字,字体为宋体,字号小四。文后设置了10道选择题,每题4个选项,考察内容均为文中提到的内容细节。测试结束后,按照每题1分的计分方式对被试的记忆情况进行打分。1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说明被试记忆能力越强。

2.正式实验阶段

由于新闻报道是大众关于外部世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同时研究发现被试对文章主题的熟悉度会影响记忆效果,本文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因此正式实验的阅读材料使用了一篇新闻报道,主题是综合素质评价将逐步纳入高校招生录取标准。阅读材料前有指导语,内容包括告知被试实验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束后他们可以获得的奖励。阅读材料包括有标记的新闻报道和无标记的新闻报道各一篇,新闻报道内容相同,共计1000字。利用问卷星界面模拟在线阅读环境,文章内容采用滚屏方式呈现在页面中,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非标记信息字体为黑色。文章标记包括宏观标记(文章标题、段落标题)和微观标记(字体加粗、字体变红)。微观标记内容为文中重点信息句。答题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第一页是空白区,用于自由回忆,第二页的阅读测试题为5道选择题,每题4个选项,题目包括标记题和非标记题,标记题包括微观标记题和宏观标记题。在实验中,材料信息并未标号,为表述方便,后文结果分析用序号代替材料信息。

问卷星怎么才算切屏,问卷星可以中途切屏吗(2)

问卷星怎么才算切屏,问卷星可以中途切屏吗(3)

实验设计:正式实验采用2(显示信息:保存/删除)×2(材料信息:有标记/无标记)的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显示信息和材料信息的差异。自变量1为被试操作材料后屏幕上的显示信息,两个水平分别为保存和删除。自变量2为材料本身的信息,两个水平分别为有标记的新闻报道和没有标记的新闻报道。因变量为被试在实验后对实验材料的自由回忆和阅读测试得分。被试按照前测的记忆水平进行配对,并分配到4个实验处理组中。

实验前测:实验前1周对所有被试进行一个记忆测试。给被试1篇短篇阅读材料,给定被试15分钟的时间让被试阅读并记忆,然后让被试做一个再认测试,再认测试为10道考察文章内容细节的选择题。按照每题1分的评分标准为被试打分,根据被试的得分情况将被试配对分配到各处理组中,保持各测试组前测记忆水平基本一致。

实验过程:实验时,各组被试打开网页程序,找到自己所做实验的对应窗口然后进入开始实验。第一个处理组打开实验窗口后会看到一篇有标记的新闻报道,显示信息会告知他们文章将被保存在计算机中并要求他们认真阅读文章,阅读限时15分钟。实验结束后,让被试在10分钟之内尽可能多的回忆出阅读的新闻内容并在写在答题问卷中,之后进行阅读测试,被试需要在10分钟内完成阅读测试题;第二个处理组实验材料为没有标记的新闻报道,其他步骤与第一组相同;第三个处理组在阅读有标记的新闻报道,但显示信息会告知他们由于储存空间不足,文章在阅读后将被删除。阅读15分钟后分别在10分钟内完成自由回忆和阅读测试;第四个处理组阅读无标记新闻报道,其他处理同第三组。由于线上实验的特殊性,为保证实验效果,实验利用问卷星平台自带的防作弊设置,规定被试无法在实验过程中切屏,否则将被取消实验权限。

在实验处理结束后,对被试的自由回忆信息按内容重要性和完整程度赋分,再对阅读测试的结果计分,每题2分,共10分,将两项成绩加总得到每个被试的总分。

五 数据分析结果

(一)被试回忆结果得分

实验在不同显示信息和有无文章标记的条件下被试的回忆得分情况如下。结果表明:提示保存和文章无标记的条件下回忆得分的平均值M=9.40,标准差SD=1.78;保存和文章有标记的条件下回忆得分的平均值M=12.60,标准差SD=4.427;提示删除和文章无标记的情况下,M=14.40,标准差SD=5.835;提示删除和文章有标记的情况下,平均值M=19.50,标准差SD=7.028。

问卷星怎么才算切屏,问卷星可以中途切屏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